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46;doc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5 05:55    文字:【】【】【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 赵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刘天纵、通讯员鲁国梁、张抗抗)14日,副省长赵斌赴省农科院调研,视察了农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 赵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刘天纵、通讯员鲁国梁、张抗抗)14日,副省长赵斌赴省农科院调研,视察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国家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并与省农科院领导班子及部分专家座谈。 赵斌强调,省农科院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水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保持我省在优质水稻、优质棉、优...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 赵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刘天纵、通讯员鲁国梁、张抗抗)14日,副省长赵斌赴省农科院调研,视察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国家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并与省农科院领导班子及部分专家座谈。 赵斌强调,省农科院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水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保持我省在优质水稻、优质棉、优质畜禽、水产品、双低油菜、生物农药、高山蔬菜等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涉农信息技术、农机高端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赵斌指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坚持市场运作方式,农业科研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农业科技产业链 焦家良: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刻不容缓 焦家良:全国政协委员、龙润集团董事局主席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员聘用制度、责任推广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尤其是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推行的建立乡镇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财政保障有所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适应性逐步增强。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仍然表现出来的是:(1)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仍未改变,基层科技推广工作缺乏动力与活力;(2)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基层科技推广工作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3)推广体系内高素质人才缺乏,知识老化,人员流失,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下降;(4)条条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互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5)推广方式

  陈旧,不能反映新形势下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科技推广活动速度慢,时效性差,无法保证农民对技术和信息的有效需求;(6)基层科技推广活动经常是为完成任务、为执行项目而推广,是自娱自乐的工作,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动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政府的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科技需求缺乏有机联系,工作的合力不足。 当前,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之一是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稳定队伍,这种改革思路仍然是传统思维的惯性,仍然没有牵到“牛鼻子”,因为基层科技人员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仅靠改善条件和提高待遇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或者说,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民生。因为改善了条件的科技人员并不会必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时只会导致要求更高的条件。创新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核心,以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为目的,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如下: 一、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对于一些没有直接和现实经济效益但又对社会民生影响较大的基层科技活动,动植物疫病的防控、流行病的监测与报告、定期免疫活动、重大地方性灾害预警等,要强化政府在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方面的保障作用。,将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成为独立的、社会性的专业性组织,通过竞争得到政府的科技推广项目,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的质量。 二、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一些效益直接而又明显的科技推广活动,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创新产品方面的科技活动,企业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合科技资源,包括将研究资源交给企业,由企业采用市场机制来选择研究机构,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或者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企业自身或者企业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进行科技推广和创新活动。 三、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 对于一些涉及广大农民直接利益、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的科技推广活动,种养殖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选择和农村文化建设等,则一定要强调并保障农民的决策地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出发,农民的发展选择,按照“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科技推广思路,将基层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发展愿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双赢。 我省代表委员为农业科技创新 “开良方” 黑龙江日报3月9日讯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不断提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包括黑龙江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进一步登高望远,再上新台阶,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争相发言,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种子革命,抢跑“开头一公里” 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北京共商大计——加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寒地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完成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攻关目标。 在与袁隆平会见后的第二天中午,隋凤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兴奋不已。隋凤富说,为了给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速寒地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创新培育进程,省农垦总局这次是“借船出海”: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合作,借助他们的杂交稻品种创新优势,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大荒分中心,在黑龙江垦区共同实施寒地杂交粳稻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抗寒、早熟、大穗型等特点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减少用种,提高优质良种使用效率。 “北大荒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水源质量好、稻米品质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优势,能请袁老亲自挂帅,开展寒地杂交水稻研究,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对于搞好“种子革命”,抢跑农业技术推广“开头一公里”的比喻,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说,“要下决心早日解决好‘种子问题’。”在黑龙江大面积采用的玉米种子,要么是部分老品种——受饲料行业和养殖户欢迎,但产量低,还不抗旱、不早熟;要么是有的进口新品种——产量高,抗旱抗逆、早熟,但粗蛋白、粗脂肪等指标含量不适合养殖业作原料。更令人担心的是,“大量进口种子让农业受制于人的风险日益加大”。 “应加快更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说,农作物新品种每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有8%~10%的增长。应大力抓好主要农作物和果蔬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更新,做到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强化航天育种、基因改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使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在3~5年内更新一次,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供种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朱清文认为,解决“原创之困”拖不起、绕不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优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品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农技推广,冲刺“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刘清泉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倍感振奋,他说,“保持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必须依靠‘三良’,即良种、良田和良法。” 刘清泉认为,良法既包括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管理方法,还包括组织形式。黑龙江垦区近年来粮食产量能持续大幅度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大农场套小农场和家庭联产承包相结合的良好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能够“一竿子插到底”。 “中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黑龙江省粮食连续两年超千亿斤,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功不可没。”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认为,面对资源、环境两大限制因子,保障粮食总产继续增加会更加困难,这需要基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前沿技术,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同时更加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谭志娟说,由于机构改革所造成的乡镇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以及农技推广人员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等,是目前全国粮食主产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普遍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保障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及交通工具等,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四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改革示范县项目”常态化,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一个都不能少 “发展农业科技必须加大对其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八连增”的高起点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外,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她建议,国家应加大良种自主培育研发投入,尽快改变一些主要农作物品种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内种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继续完善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支持各地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将农业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纳入农业推广网络,使农业专家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 “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必须下功夫提高单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付刚建议,应增强农机研发能力,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他说,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抢农时、争积温、上标准,大马力机械可以使小麦春播不超过5天,大豆、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机械化可以使播种、育秧、整地、插秧、收割等每个作业环节10天即可完成。现代化农机装备也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的“工程化

  、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的基本条件。应围绕增强农机研发能力、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创新农机经营机制、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方面,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更加有效地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要有效推广科学栽培技术。”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应体现在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对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赵雨森说,大面积推广应用已被实践检验的玉米小垄密植、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建议深入开展病虫害测报预警、专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力度,提高“规模化、模式化、精细化、

  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现代农业发展热切呼唤科技创新 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中央一号文件主旋律的农业科技改革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一号文件的定调,2012年将成为农业科技改革年,而现代农业发展更是热切呼唤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海伦市长发乡长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忠军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三农”,而科技创新又是他建议中的重点内容。他说,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任务下,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李忠军代表就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相关问题带来了四点建议。一是种子问题。在玉米种子上要实行严格的控制,科学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大力开展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知道种植国内优良品种的长期利益。同时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真正发挥科技服务站的作用,在经费保障及机构设置上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基层,为农民农业生产服务。要研究切实可行的补贴制度或控制体系,对优良种子实行鼓励补贴机制,发展自主种子产业或研发自主转基因品牌,防止国外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市场。 二是肥料问题。要建立科研机构领先、龙头企业产品达标、基地有机利用普及的绿色有机农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有机肥生产产业体系;要研究传统化肥农药产业逐步退出机制和严格监管机制,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的行为,由工商、质检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措施,充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严防坑农、害农的行为,不能因肥料问题造成农民辛苦一年的劳作化成泡影;要加大科研及规模生产项目的投入,研发以天然物质为原料、高效节能、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 三是发展方式问题。要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引领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开展农业订单活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把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开发享誉世界的绿色食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力增长。 四是体系建设问题。要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要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定期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严格的检验检测网络,真正树立食品安全认证机构权威,把绿色农业推向国际市场。 在这一年,中央财政的支出无疑将会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钱用到“刀刃”上。李忠军说,率先在产粮大省大县以及粮食主产区推行功能分区策略,建立与农副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干部评价体系,建立工贸发达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财政运转机制,使粮食主产区干部和农民都能够专心于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及高效农业上发挥作用,使国家财力与地方财力形成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合力。政府和金融部门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予以财政扶持、信贷支持,设立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出台税收减免、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推进绿色农业向纵深发展,最终为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保障农产品供给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于2月1 日出台。全文共分6个部分23条,重点强化了“三大支撑”。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的问题,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一号文件出台不久,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制定下发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区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把今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 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一号文件像春风一样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新气象。那么,我区将如何贯彻和执行一号文件,在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区农牧业科技会取得哪些突破,作为直接受益的广大农牧民,对一号文件精神有何切身感受, 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定向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号文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业科技已成为近期农业发展领域的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近几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来说,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农业加快科技化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 一号文件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明确判断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大方向。 近年来,我区围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支撑引领现代农牧业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农牧业部门和科技部门以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惠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调整科技计划,大力实施科技项目,着力打造平台建设,努力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了农牧业科技发展的新跨越,有力支撑了农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引领发展路这是绝对的。以前种菜全凭经验和感觉,去年农业科技人员亲自上门指导,我的甜叶菊种植收入将近翻了一番~”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黄家店嘎查甜叶菊种植户杨春和一点也不含糊。他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突出了农业科技,这才是我们农民最想要的。” 我区经济界专家表示,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从国家最高意志上确定的农业科技工作的定位,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摇摆、发展措施不力、创新机制不足的问题,将从认识和行动上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长远影响。 突出创新重点 完善创新机制 改善创新条件 一号文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眼下,尽管刚出了正月,和林县农民王奎就琢磨着怎么扩大小杂粮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出率了。种了36年地的王奎说:“虽说我是种地的老把式,不过要论科学种田,我还是个‘小学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保发展,这是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真是说到农民心坎上了~” 一号文件指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方面,要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据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平台载体升级工程,加大了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升级力度。依靠农业领域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形成了优势明显,布局合理,能够有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科技平台。其中,和林格尔县畜牧业高新技术科技园、赤峰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此外,我区还建成26个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园区,21个自治区级科技特色产业化基地。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实施意见》从三方面对今年的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部署,一是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牧业建设,对深化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把握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确立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二是提升农牧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将从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三是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种业科技创新”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根据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我国乃至我区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号文件确立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指明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思路。我区经济界专家认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种业科技的创新之处在于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即以需求为导向、以某一品种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让企业成为从研发投入到研发成果应用的承载主体。 今年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我区要大力实施良种培育工程。要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在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畜种的新品种选育和改良扩繁方面,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配合自治区政府做好南繁基地建设工作,鼓励引导我区2―3个有条件的种业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 强化基层建设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号文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科技特派员张忠祥坚持在研发中服务,在服务中研发,组织创办了“通辽市康源动物研究所”。研究所上联龙头企业,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下联养殖场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与市场拓展,形成了企业+研究所+养殖户的网络体系关系。2003年以来,研究所相继扶持了上百家规模养殖场,上千个养殖户,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利润过百万的就有10多户,有效带动了科尔沁区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自2003年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以来,科技特派员的数量达6170名,共实施2152个项目,目前,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已实现了盟市、旗县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行动,使科技深入农村牧区,改变了农牧区生产方式,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为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农村牧区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突出表现在:加大了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以12396为依托提升农村牧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引进和培育农牧业科技人才取得新进展。 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将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将覆盖全部的乡镇,主要是改善办公条件,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此外,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大家看看,咱们合作社确定的这个发展思路是对的,一号文件上都说了强科技保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春节过后,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绰勒银珠专业合作社书记方其正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要在硬件上提高科技含量,在规范种植上和提升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上更要下功夫。” 《实施意见》指出,今年内蒙古要加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农牧业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一号文件: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在引进和培育农牧业科技人才方面取得新进展。首 草原英才”为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制定制度

  、创造政策环境、创新引先是以“ 进机制、扩大对外宣传等有效措施,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以星火计划为主培训了大批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星火培训网络、遍布各旗县的星火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及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才的技术技能。但目前,推进农业“产学研用”相结合还有一定的困难。 他建议,一是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改革“产学研用”各自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构建稳定长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此外,要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其开展农技推广。他认为,在这方面激励机制很关键。 农牧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是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保障长效机制的运行。《实施意见》指出,要振兴发展农牧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 ”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 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确立了“通过农业科技驱动农业发展以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核心思想。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2004年至今,中央已经连续发布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按照惯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每年12月下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包括讨论次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稿,意见稿定稿后下发地方。每一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常颁布时间约为当年1、2月份。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明确把“三农”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年至1986年间,中央就曾连续出台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时隔18年后的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和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今年,中央连续第九次把“三农”工作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将“农业科技”作为2012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视,也突出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主要包括六部分的内容: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是农科创新关键环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6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农业机械装备的科技创新,而精准农业是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要靠科技推动 王金富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美国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但农业及其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7,,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25人。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6.52吨,为全球水稻平均产量1.98吨/公顷的3.3倍。日本农业人均产值3.19万美元,是中国农业人均产值近9倍。 王金富分析说,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功不可没。美国自9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精准农业,现在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美国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问题的保障。日本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得益于精准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障粮食安在全与耕地资源,实现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就必须与世界同步,快速步入精准农业阶段。”王金富认为,运用数字化精准农业技术对传统的农业装备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将是推动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约为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与高企的粮食需求相对应的,是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日渐降低的农业人口。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增产,但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样保持高速增长。仅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一项,就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 “农业机械化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产量。而要降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王金富说, 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进行变量的施肥、播种、喷药,进行土壤有机质层的监控,从而达到省种、省工,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的作用。 精准技术实现农业智能化 据了解,精准农业就是把科技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做到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测算,通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可以减少种子浪费50%,降低农药95%使用量,减少70%化肥使用量,节水12%-38%。精准农业技术既能够节约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金富认为,集约化生产是农业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迈向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而精准农业则在农业机械化集约生产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实现农业智能化。 发展精准农业已具备基础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为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装备保证。”王金富认为,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人蓄力向机械化转变的伟大历史转变,现在需要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据王金富介绍,我国在精准农业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一流的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单位,奇瑞重工等农机生产企业也已进入精准农业领域。 王金富认为,作为传统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产品与业务升级的方向,精准农业是代表着当今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精准化生产,将是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精准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 现代农业: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关键。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 “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指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刻不容缓 过去8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可喜的成就。2011年,粮食生产呈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所谓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首先,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当前,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使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工业和城镇,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加快科技创新才能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就耕地而言,我国耕地总数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并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给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难度。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如不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大局。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土地、劳动力和以柴油、塑料膜为代表的石油制成品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左右。这表明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财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继续强化农产品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而且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前景广阔。从国内来看,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科技贡献已经超 过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投入和制度的贡献份额。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为推动单产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从国际比较来看,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目前我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还是依赖进口;有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而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较大潜力与广阔空间。 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首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要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三,支持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要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开展集成创新。 第五,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要使农业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农业科技企业优惠贷款,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担保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与金融业之间的结合,实行金融创新,走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之路。 总之,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关,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脱节问题。 各地财政大力支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6日 来源:相关省(区、市)财政厅(局)办公室 编者按: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加大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和增强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西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09—2010年,广西区本级财政安排1200万元支持实施自治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2项。项目实施后,目前已建立中试线个;开发农业新产品新品种22个、工业新产品10个;转化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25项、专利技术19件,制订标准12件;新增就业人员3.53万人,带动农民8.72万人;举办培训班570期,培训科技人员62人,培训农民4.74万人次。 2011年,区本级财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50万元,用于支持31个项目实施。其中:种植业20项、农产品[12.27 3.11% 股吧 研报]加工1项、水产业1项、畜牧业3项、林业1项、植物保护2项、农业装备2项、现代物流1项。预计项目实施后,将转化31项科技成果,开发33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形成4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万亩;建立种畜种禽核心群10万只,生产商品畜禽1200万只;生产水产苗种6000万尾;生产农业装备7000台套;申请专利1项,建立基地71个。在自治区财政资金的带动下,2011年全区获得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支持的项目16项,共计1240万元,金额再创新高。 海南财政积极支持省农业科技“110”重点民生项目 海南省农业科技110项目自2002年在全省试点推广以来,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显著成效,是海南省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成为叫响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品牌,被评为海南省十大民生亮点之一。 2003-2007年,海南省农业科技110项目共投入738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353万元、市县(区)财政投入1692万元;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协会等投入4166万元。 2008年,省农业科技110项目被列入《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规划》,并明确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对该项目进行为期5年的资金支持,总体投入3500万元,其中:2008年投入500万元,2009年投入600万元,2010年投入700万元,2011年投入800万元,2012年投入900万元。2011年的项目资金800万元已经拨付,主要用于建设35个示范基地,建设5个集成科技示范园,改造升级省、市县(区)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市县和农垦服务站以及对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 2010年,全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达到300个,实现了农业科技110服务站覆盖全省各乡镇,提前两年完成中央提出的在乡镇普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进一步实现:服务网络由乡镇向行政村延伸;服务手段实现互联网、电视、电话三网融合;服务内容集技术、信息、农资、农产品、信贷担保服务五位一体,建设农产品产、运、销、安全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 福建莆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成效 一是安排专项资金1.78亿元,实施水利、路网、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流域生态治理和省级农发科技项目9个,项目建设完成后,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89.5万公斤。 二是投入扶持农业“五新”专项资金760万元,推广新技术26项,平均每亩农作物可降本增效30元以上;推广新机具2000多台套,应用面积30多万亩,使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1%,工作效率提高30%,每亩耕地可降低生产成本20%,每亩粮食可增产100多公斤。 三是引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6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 云南沾益推进中央农业科技推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 云南省沾益县财政局在中央农业科技推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工作中,采取三项措施,推进财政牵头中央农业科技推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 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成立了沾益县中央农业科技推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和资金监管组,由县财政局、农业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及资金管理等日常工作,为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县财政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的建设内容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一次性下拨到位,实行专人负责、专账核算。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保证了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项任务具体细化分解到相关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加强考核,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人员实行分项、分片包干,有效促进项目工程顺利进行。 河北隆尧实施农业科技项目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以来,河北省隆尧县财政局、农业局联合申报实施了中央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密本南瓜和青叶一号大葱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70万元,由县农业局、绿生源公司具体实施,依托该县千户营乡杜家庄村及周边几个村发展2000亩“密本南瓜”新品种核心示范种植,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突破,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项目的建设有力的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3000多户农民直接受益,带动周边2000农户蔬菜种植,密本南瓜产量近2500万斤,实现收入农户750万元。 湖北黄梅着力推进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 湖北省黄梅县注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每年投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土专家”、“田秀才”,全县共聘任了35名科技特派员。近年来,该县每年用于农业科研的科技经费占科技三项费用总额的30%以上。 县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优先给予扶持,大力培育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2009年,该县水产局斥资引进江苏宜兴、浙江湖州等地养殖技术,在杨柳湖青虾原种场建设100亩繁育示范基地,发展青虾人工养殖,攻克人工育苗难关,结束了黄梅青虾不能人工批量育苗的历史。目前,全县青虾养殖面积达1万亩,产量突破5000吨,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有机产品认证。 黄梅县科技部门还及时为农业规模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免费为其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该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引进江苏省粮科院技术,投入300万元建成全市首个谷壳发电厂,用生产大米时剥离出来的废弃稻壳发电,不仅年节约生产成本80余万元,而且使发电后燃烧剩下的谷壳灰又被铸造企业生产回收利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沈阳东陵区(浑南新区)财政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按照农业科技工作总体安排,依据《东陵区(浑南新区)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沈阳东陵区(浑南新区)财政局会同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组成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监督小组,对2011年东陵区(浑南新区)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考察。其中:科技创新项目5项、生态农业项目2项、大学生创业项目6项、产学研项目4项、试验示范项目11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2项。监督小组逐一对项目规模、项目推广及示范作用、预期经济效益、总投资、已完成投资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对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国内领先或先进的农业科技项目按自筹资金投入比例,投入科技资金237万元。该项资金的投入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大幅提升农产品的技术水平,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浙江婺城区实施奖励资助举措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浙江省婺城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奖励资助资金实行总量控制。 一是奖励资助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与交流资助。对列入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区财政配套资助25%;列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按上级资助资金的10%给予配套资助;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2万元;新认定为省、市级农业科技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1万元;新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被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省新产品计划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对取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权认定的新品种每个给予2万元一次性资助。 二是资助农业企业技技术改造。根据产业政策和投资规模确定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设备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区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后经有关部门认定,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3%资助,进口设备按投资额的5%资助,凡区强优、重点骨干企业分别再增加1%、0.5%的资助。 三是资助农业企业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签订科技合作

  并在该区付诸实施,且有产品或成果的,金额在10—30万元(含)的每项资助2万元;金额超过30万元的每增加10万元资助金额增加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推进科技创新 构建农业强省]荆州力跨农技转化“最后一道坎”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胜萍、通讯员陈险峰、姚治虎)春节刚过,荆州1991名农技推广人员肩背行李,带着服务卡、联系卡、监督卡与4万个科技示范户、20万个示范带动户签订了分片负责责任书。 荆州市以建立推广网、培训明白人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派出制、科技服务人员负责制,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去年,培训村级科技明白人4.5万多人,引进50个新品种,重点推广十大类100多项实用技术,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4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 公安县埠河镇农民胡志华当上科技示范户后,改写江南不能种植葡萄的历史,几年间使公安县成为江南吐鲁番。其“荆秋缘”和“荆楚天心眼”两大品牌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等城市。 为确保农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的有序运行,荆州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通过完善考评制度、责任制度等,明确农技专家、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该干什么事,该担什么责。 石首市新厂镇棉花高产创建示范户张发茂,这几年一直都实行瓜棉套种模式,每亩增收1000多元。目前,在技术指导员田英的指导下,张发茂已成为农民身边看得见、问得着的“乡土专家”。 回良玉: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专家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座谈会上,李宁[9.75 0.10%]、万建民等专家围绕促进农业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肖世和、赵久然、陈温福、陈瑶生、张国范等专家分别就小麦、玉米、水稻、生猪、水产等产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他们发言后,回良玉指出,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业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 平的快速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当前要特别重视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解决好农业科技资源协同不够、科研院所改革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够“三不够”的问题。 回良玉强调,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12.27 3.11% 股吧 研报]供给,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现今年农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农业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务必强力推进、取得成效。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特别要重视攻克种业科技难题,抓紧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二要加大重大技术的推广力度,良种良法要配套,关键技术要组装,农机农艺要融合,各种措施要协调。对今年可能发生的灾害和动植物疫情,要提早拿出技术方案,早做准备,主动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损失。三要加强推广示范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四要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县包乡、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 回良玉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的协作配合,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机制。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努力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条件、机制“四到位”。要切实调动和发挥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下乡进村创造良好条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通报了农业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的工作安排。种植、畜牧、渔业等行业的科技专家代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永州:四项措施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永州市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进一步理顺农技管理体制,转变了推广观念,切实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一、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技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服务农民、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项目带动推广等模式泽惠农户,从而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和钻研农业新技术。 二、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原则上按乡镇设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按区域设置。可以在整合现有乡镇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或 综合设置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在核定编制上,我们根据农作物播种面积、行政村个数、农户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结合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科学测算核定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总数,在县域范围内统一调剂安排,合理确定每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专编专用。 三、落实基本待遇,建立保障机制。一是落实基本工资。承担县乡两级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落实分流下岗、离退休人员的补助经费。分流下岗人员,政府给予他们三年过度时期,三年后脱钩断奶,在过度时期,由政府财政发给每月500元的基本生活费补助。 四、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新源县农机推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新源县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氛围。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力的推动下,新源县耕、种、收等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92%,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机化事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向多产业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从原来的产前产中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产后更广泛地延伸,农机化的品种也由原来简单的机械化,向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模式的农机化推广工作已成为过去。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机推广体制、观念、手段、素质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机推广工作力度。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很好运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严峻考验。由此可见,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摆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新源县农机推广的现状 新源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下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万人,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8.9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1.537万千瓦,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26357.73万元。2010年被农业部列入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实施县之一。新源县农机推广站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县农机局,定编14人,在职9人。近年来,农机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为促进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近年来,我县农机系统没有分配新的大中专毕业生,经验丰富的农机人员逐步老化。由于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各种条件非常落后,因此,很难引进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且许多大中专院校的农机专业也在逐年减少,农机专业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少,原有的农机技术人员的素质比较低,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环境和待遇又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使基层农机部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技术力量逐步削弱,大大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2、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支持农机推广工作,由于财政困难,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县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的农机推广经费,因此,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我县的农机推广力量明显匮乏,投入的推广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3、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农机技术推广的目的是将新型农机具逐渐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同时又不能独立于农艺而存在。任何农机技术只有与农艺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与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在生产上没有做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会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4、现有农机推广机制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长期以来,农机推广的程序多是自上而下开展的,一般是通过已建立且成形的农机推广体系,实施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多是被动的。目前,农机市场已经逐渐放开,在生产上,农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新机具、新技术,而是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来选购合适的农机具,因此,农机推广部门在生产中的推广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和种植结构的差异性影响,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生产阶段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市场机制要求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方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且研发部门和生产单位也要具有超越眼前的眼光,要研发出符合未来农民需求的农机产品,在这方面,原有的农机推广体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5、供求信息脱节,推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因乡镇一级农机推广信息渠道较闭塞,上级农机推广部门无法及时得到基层农业机械的需求信息,加上各级农机推广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供求信息不掌握,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仅凭农机推广部门掌握的信息和经验来推广是十分有限的。有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已用于生产中,而推广信息滞后,使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促进作用。 6、乡镇农机推广人员流失严重,使农机推广力度下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民与县农机推广部门信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机站技术人员被乡政府抽调担任其它工作,使得农机推广人员流失严重,支撑农机推广的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后,一般每个乡镇只有1—2人,有些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力大大削弱。机构改革后,因农机推广人员不是专职专用,使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心受挫,在思想、观念、技术上没有自觉地去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步伐,这种困境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得到解决。 三、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工作中应以“加强农机推广队伍,优化农机推广环境,培植农机推广体系”为突破口,从上到下设立推广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不仅要有机构而且要有充足的工作人员,保障农机推广有人管、事有人做,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加大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的经费支持,从而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的阵地建设,改善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投入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去。要着重培训和培育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人才,使农机新装备新技术更快的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用以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创造条件,推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适当从财政农业发展项目、水利建设项目、扶贫开发资金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专款专用,重点扶持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农机化信息建设、改善农机推广条件、完善农机推广手段、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功能。 3、依托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推进农机推广工作步伐。购置补贴是国家的一 项惠民政策,它调动了农民用机购机的积极性,拉动了农机服务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农民受益、产业提升等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新源县从2006年起开始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奖金从2006的的70万增至2011年的1300万,截止目前受益农户达2000余户,补贴各类农机具3498台(套),带动农民投入8600多万元。 4、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农机保险、机耕道建设等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发展机制,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 5、积极创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模式。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推广高新技术、新机具。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技术推广平台。结合示范、培训、推广等农机发展环节,全面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 6、加快人才培养,构筑发展平台。建立农机化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立足农机、面向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以技术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农机化管理队伍、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农机操作手和技工队伍培训。加强农机管理、推广、教学、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培养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 7、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通过召开不同形势的农机作业 现场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农机推广机构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及时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演示让广大农民了解新技术,新农具的效果、作用,增强推广工作的吸引力,引起全社会对农机推广事业的关注。 8、改进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在推广模式上应更多的深入基层农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机具送到他们家中,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并加大示范点的建设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以恰当的方式在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推广应用,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三是加强与农机营销企业的联系,解决购机难、机具推广难的问题。 9、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要有计划的组织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必要的手段鼓励农机推 广人员学习各项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农机推广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洲区提出加快农机化发展四项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离不开机械化。今后武汉市新洲区农业机械化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有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 1、加大领导力度,逐步理顺农机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建立成立高规格、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实际问题。二是要逐步理顺农机管理体制。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促进法》的规定,确保区级农机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队伍不散、经费不减、职能不消弱,并参照公务员管理。三是区农机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保障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始终伴随着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因此,要通过产业化经营,把机械化生产与土地集约经营结合起来,将分散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合起来,有效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一方面依托各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增强农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农机服务组织和经营模式。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街镇为单位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队、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专业服务公司。调整服务组织内部机具装备结构,提高组织化、系列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二是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强农机供应、维修管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众产业化的要求,完善街镇级农机服务体系。三是要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政府要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地位,把农机服务产业化放在与巩固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农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消除农机部门“弱职、弱位、弱势”的现象,使农机服务产业化同步发展。 3、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机的购置补贴,扩大其补贴范围。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包括家园建设)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建设范畴,给予必要的扶持,以 加快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二是要抓紧建设一个正规划的农机示范基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必须靠示范引路,让农民亲身感受农机作业的优越性。农机的快速发展亟需建立一个或几个示范基地,以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不断完善机耕道路建设。当前,全区大多数机耕道路质量较差,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阻碍了为农民提供全过程机械作业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机耕道路建设。四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快速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明显优势。 4、加大履职能力建设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要全面推进农机管理、培训、推广、鉴定、投诉、监理、维修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要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三是要强化科学管理,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农机依法行政能力。四是要继续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树立农机部门良好的行业形象。

  本文档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Grammar(1)教案 (新版)牛津版

  国家物价局、建设部[1993]价费字168号-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1993

  小学数学难题解法大全 第五部分 典型难题讲析七~二数字谜与数字问题

  七年级英语上册 lesson 17 Seeing a Doctor教案 (新版)冀教版

  沈阳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开放教育专科(业余学习)辅导课程

  【非常考案】2017版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解读 Unit 3 Computers分层限时跟踪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3年全球市场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服务版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非常考案】2017版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解读 Unit 3 Computers分层限时跟踪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3年全球市场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服务版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张家口市桥西区2020年(春秋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II)卷

  《虽有嘉肴》《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2020年江苏常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与翻译)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