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科研范例6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9-11 01:17    文字:【】【】【
摘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比较效益大、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是有一套高效、可行、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经营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比较效益大、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是有一套高效、可行、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经营不再是农业科技推广唯一方式,商业化的机构和私人企业同样承担着重要职能。目前,在各国农业生产中主要推行的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私人农业推广体系共五大类农业推广体系。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推广体系,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者,在技术普及与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尽管它们没有明确的推广主体地位、义务,但可以说在技术推广的全程中或者说在整个农业产业的链条中科研单位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科研单位历来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地,而当前正处于科技创新、多出成果的活跃期。省院级科研单位科研力量雄厚,成果水平较高;地市级农科院所除一部分科研力量同样雄厚外,大部分则是重要的中试熟化基地,承担着全国或省级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和土肥、植保、栽培等试验项目,是农业科研工作的末端,是技术展示、进入农户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例,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1项,省长特别奖3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76个。2010年度全省五大作物播种面积超过0.67万hm2的主推品种有253个,其中省农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127个,占主推品种总数的50.20%,播种面积618.26万hm2,占五大作物主推品种总播种面积的53.06%。全省推广面积排在前10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种有9个、水稻品种有7个、小麦品种有7个、马铃薯品种有5个、玉米品种有4个。

  无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都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与34个县(市/区)开展“四位一体”院县共建,经过在省多年的推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渐突出。各共建县(市、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提高了6.82%,农业标准化程度平均提高19.63%,明确了各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1206项。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科技集成模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轨道,进而使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3年的46%提高到2012年的近70%。

  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业科研单位参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科研单位具有公认的人才、专业、成果三大优势,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迫切需求,科技人员只有亲自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才能了解自己技术的适宜性和成熟度、先进性和科学性,才能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奖励政策导向要求科研单位必须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农业科研单位有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对基层、对农民的无偿技术服务工作;弥补科研经费不足,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客观要求激励农业科研单位主动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四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四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见图2。该模式目前已基本成型,为省首创,2008年被农业部列为十大农技推广模式之一。该模式在全国得到普及推广几年来,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与全省34个县(市/区)结成合作共建对子,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最直接、最有效地与农业一线生产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效,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并能第一时间获取生产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科研与生产实现了有效对接,形成了良性循环。

  基地示范模式基地示范也是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熟化、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平台,是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课堂和向周边传播技术的辐射源[4]。各科研单位建立的示范基地名称不同,方式不一,但其功能都是成果的熟化、展示、培训和辐射带动(见图3)。在省内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了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些园区既是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基地,又是全省农民的学习培训基地。

  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科研单位与地方各级政府联合,通过网络技术、无线数字自动化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近几年科研单位乐于使用的一种现代化手段。从图4可看出,农业科研专家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民在线服务,答疑解惑,其中也可与传统的农村大喇叭等形式相结合,让农业最新科研成果直接到服务终端,进村进户。该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覆盖面广、速度快、实时性强、互动方便、效果明显。通过网络平台互动方式,针对农民(企业)提出的问题开展网络农技咨询(推广)服务或专题培训;同时利用院农业多媒体制作中心,开展视频、音频农技咨询及农民培训活动。组织院专家参加农业科技评选活动,参与扩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利用农村集市、农民夜校、农民科技书屋等场所,集中展示科研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把科技下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转化模式通过本身成立科技型企业或与企业合作或者技术转让对自己的物化成果进行转化,是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将技术成果以产品形式通过市场送到农民手中,一方面推广了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够赚取利润,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增强科研单位发展的后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另外,还与国内大型企业加强合作,发挥科技优势和企业资金优势,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快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连接,开创了合作双方“共赢”的新局面。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但农业科技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的介入,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关系着农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现状做以介绍。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称之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性色彩浓厚。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行会组织、企业等组成,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的综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杜华章(2010)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在优、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及其SWOT战略组合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等对策措施[1]。胡中应、胡浩(2014)又对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有效需求,也能刺激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均衡状态,实现经济效率。因此,需要理顺沟通渠道加强联系、成立合作组织增进信任、加大财政补贴促进共赢,最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2]。此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兴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与农业科技服务专门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成为研究热点。

  早在20世纪我国学者便开始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关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广经验,目的在于在总结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发达国家先进做法本土化,从而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李晓明、李家仪(1993)通过比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认为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技推广体系,力争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能够经受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张朝华(2010)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4]。李庆堂(2014)通过分析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应明确分工,高效落实;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近些年关于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效果明显,也是今后学者的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和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智华勇等(2007)通过对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其政府的投入对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服务工作的影响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其公益性作用。因此,促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资金投入的效果。李红梅(2008)对四川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调查,认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个人特征、环境特征及认知情况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推广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姚波(2013)通过对目前科技人员服务三农行动的现实进行探讨,论述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养应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任免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丰富培养形式,充实培养内容[6]。贺方圆(2014)则认为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应从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培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和管理服务人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实培养内容,不断更新和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以及农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新体系和运行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余小高(2006)对在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的“服务站与信息员模式”“、农业大户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协会与农户模式”四种主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8]。韦金河(2013)针对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信息量大、管理分散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总店-分店便利店-生产基地”的多级信息网络架构,以实现覆盖全省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农业科技成果可视化互动等功能[9]。农业信息是改变农民行为,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研究势必日渐专业与成熟。

  [3]李晓明,李家仅.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J]江淮论坛,1993(1):47-53.

  [4]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100-103.

  [5]李庆堂.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19-320.

  根据现有资料,波兰共有10所高等院校为农业高等院校或设置有农业相关学科的高校,这些院校是农业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10所高校仍旧有7所以农业命名,其他3所虽然名字中没有农业,但是农业科研仍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大学的前身就是农业大学。10所学校分别为:华沙农业大学、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卡拉科夫农业大学、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希尼亚德茨基农业技术学院、绿山城大学、卢布林农业大学、什切青农业大学、波德拉斯大学农学院。10所高校既有共同之处,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进行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在农业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波兰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波兰农业高等教育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看,这10所高校都表现出学科门类齐全的特征,为其农业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波兰的高等学校一般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实验室有配套齐全的仪器设备和合理的科研及辅助人员,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优越条件。华沙农业大学拥有从生物、技术到医药、经济、人类学等广泛的研究领域,设立农学、兽医药、园艺、木材技术等学院。全面的专业设置使得华沙农业大学能够进行包括农产品生产力改进、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多种影响、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农业经济形势变化和人类食物消费与营养等多个方面的农业科学教学与研究。同样,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经过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完备的四级科研单位分类:包括食品科学、动物医学、环境设计和农业、环境保护和渔业、动物生物工程、人文科学和神学系的第一类;包括生物、大地测量与土地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学部的第二类;包括经济学系以及法律和行政第三类;以及被认定为第四类的技术科学学院。其他农业高校中,创建于1870年的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则拥有7个学院,涵盖农学、森林学、动物繁育及其生物学、木材工艺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艺学、土地开垦与环境工程学等学科。卡拉科夫大学成立了三个科研集群,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加强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为科学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通道等等,从而为包括农业经济、生态、资源保护、渔业、土地测量、资产评估和食品和物流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等。

  这些不同的大学,都在学科设置上尽其所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丰富,交流方便的特点,农业相关学科设置全面,也就为农业教育和科研提供了绝好机会进行知识传播、信息沟通,从而产生新观点与想法。卡拉科夫大学除了创办独具特点的研究集群以外,还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分别在农业工程技术、麦芽发酵与酿造、动物育种和繁殖以及农业与生态环境方面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提高和促进了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对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而言,经欧洲兽医教育机构协会(EAEVE)宣布,其兽医学院符合欧洲的教育标准,这是欧洲120个兽医学院中,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的机构。类似地,通过加强科研、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法,其他院校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波兰农业高等院校立足于农业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将教学科研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与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从而在高等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学研究上都得到一定成效。什切青农业大学基于苏格拉底/伊拉斯谟实现教育方案,其研究目标是与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学生交流,师资交流,实行学分制度(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学生纳入强制性的国外研究课程;而波德拉斯大学农学院作为新设不久的农学院,则侧重作物与环境关系以及耕种方式和农业机械的研究领域;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视环保和动物繁殖研究特色的专业设置,在有关地球化学变换和在退化土壤改良中的化学降解、植保机械的开发利用、有机质和土壤肥力改造、波兰土地在农村转化过程中的政策等方面问题研究都具有特色,其研究基于长远发展,实践意义和互动性强。根据各自历史、所处区域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各个大学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特色使得各个高校的农业科研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这为其获取资金、进行农业科研带来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优势。

  波兰各农业类高校还进行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农业科研与国际水平的接轨,也保证了教育出来的农业高技术人才能够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卡拉科夫大学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多个项目合作方,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与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都有合作关系;卢布林农业大学通过与欧洲和其他大洲的国家科研机构签署协议,实现国际合作。这些国际化的努力,正符合波兰融入欧洲的大背景,得到了波兰政府和欧盟资金的支持,在近20年,特别是波兰加入欧盟后的几年里,为促进波兰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和互信合作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交流基础。波兰高校已经加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和前文提到的绿山城大学一样,也已经加入欧盟伊拉斯谟交换生计划与达芬奇计划,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的友好的合作关系,如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大学与技术大学于2001年合并的结果而建立的绿山城大学,则突出其参加欧盟框架项目的特点,与国外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学生可以通过欧盟大学交流等项目、教员通过国际研究项目的交流与沟通参与到研究中去。

  波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的科研活动,为波兰农业发展培育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基础科研环境,是波兰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来说,由于两国在历史上都曾经深受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因此,尽管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两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仍旧还保留着部分政府管制的痕迹。在探求新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波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给了我们一些有用的启示。配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适当给予农业高等院校更多的管理权限。特别是针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地域性特点,让各个农业高等院校自主决定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继续教育,也使得农业高等院校能够根据各自服务的农业生产区域的特点,设计实施相应的科研方案和推广方法。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不同地区的农业院校不可能在专业设置和科研项目上完全一致,而是考虑到地域性特点、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发展。结合加入欧盟的实际,紧密联系欧盟其他国家高等农业院校,加速高等农业教育与科研发展的步伐。加入欧盟前后,波兰农业高等院校也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为适应欧盟要求而增设的科研项目,多数都能够在欧盟框架下与欧盟老成员国相应机构对接,通过研究的合作得到互利共赢。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研,在近几年国家重视农业的政策大背景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相应地研究要想保证可持续性,需要有稳定的政策支持。为此,农业教育和科研既需要加速发展,同时也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波兰高等农业教育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各自特色方向和对外合作经验丰富等特点,这对于促进其农业科研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到的10所波兰农业高等院校,都有着较强的农业科研实力,且多数承担了欧盟农业相关项目,因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能够与这些高校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寻求可能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双边农业教育科研相关合作与交流,而且,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合作、了解欧盟农业政策、掌握欧盟未来政策与市场动向都十分有帮助。

  中波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年合作历史。中国与波兰的合作由来已久,以往的合作既有农业科研合作,也有相关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波兰华沙农业大学曾经与吉林农业大学就小浆果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曾经与山东农科院等机构有合作协议;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曾经与湖南农业大学等在采矿和冶金等方面合作,并建立合作办学关系等。此外,两国高校的留学生也促进了双边农业科研交流与合作。

  对于中国与波兰波兰高校农业科研合作,应当通过双边的学术交流与增进互信,加强农业科研合作,立足以往合作成果并推动双边进一步合作。在两国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合作领域、机构和方法的选择,并因人、因事和因地不同而灵活处理合作的具体方式,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争取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地,还需要根据波兰不同大学特点和以往合作历史,相应地有侧重点。可以选择波兰华沙农业大学、卡拉科夫农业大学进行植物育种方面的合作;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什切青农业大学进行动物育种方面的合作。并且可以应用弗罗兹瓦夫农业大学与国外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与立陶宛、德国、拉脱维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考虑到各个学校的不同发展和侧重点,在兽医药方面,建立与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的合作,并加强与希尼亚德茨基农业技术学院和什切青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方面的合作等等。这样,就可以争取利用这些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促进中国农业科研的发展。

  中波两国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主要领域主要取决于各个农业高等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高校偏重教育、比较重视理论基础,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着手。而中波两国气候存在差异,农业生产有一定差别,使得两国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主要领域应当着重于基础研究层面的基因技术、育种、兽医药研制、食品科学、海洋生物研究以及生物能源等等,而不是偏重于操作层面的耕作类研究合作。由此可见,如果相关合作由两国农业高等院校类偏重科学实验方面的相关学科承担,应当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波兰作为欧盟新成员国,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比较接近,许多科研与工作人员在研究和发展方面都有比较相同的思路与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能够找到更多共同点,也有利于双边开展农业科研合作。当然,农业科研合作是为未来进一步农业合作提供基础和前瞻性分析,其本身应当是开放式的,不一定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而应当比较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合作领域。特别是考虑到留学生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当邀请两国留学生参与进来。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 理学 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 发展 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随着全球 经济 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 政治 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 发展 ,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 历史 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 规律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 科学 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 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1998年全国农机总值2318亿元。农机总动力4.4亿千瓦,比1997年增5.3%,大中小型拖拉机1177万台,比1997年增5.4%,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耕62%,机播种24%,机收15%,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目前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部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和方针,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在装备水平上,确保农机总动力不低于3.3%的速度持续增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增长应基本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需求,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在机械化水平上,耕地、播栽、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60%和40%,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20%。———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发达地区要走在前面,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它地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据统计,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20~30年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产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全面全过程机械化。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人均耕地0.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1980年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全过程(种植、收获、干燥与加工)机械化,机耕98%,机种91%,机收95%。

  台湾山地丘陵占75%,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与福建相似。从5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手扶拖拉机后,着手发展农机化事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农、林、渔、牧、副业全面机械化。以下是台湾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台湾对农机化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台湾地区12项重要建设之一,从1970年起实施“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至85年共筹措52亿台币,用于农机科研、新农机开发、农户购机补助、农机人员培训等,台湾农业大学农机系和台湾农机研究所,每人每年从政府可获得农机科技经费约折人民币20万元。

  199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值47.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大中小型拖拉机15.5万台,与上年持平。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机耕32.44%,机种0.018%,机收0.01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目前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台湾1970年的水平。当前,我省部分地区围绕科教兴农战略,正在实施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工程,粮食自给示范工程项目。如连江、晋江、长乐等地开展机械栽植、联合收割机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工程;建瓯市是农业部“九五”期间建设的100个节本增效示范县之一,实施示范推广机械化化肥深施,节种和精少量播种10万亩;福清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已到位,国家引进办投10万美元用于引进消化台湾水稻栽培技术与装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成功,将带动全省,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从事农机创新工作有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及省拖集团等。多年来,我省农机科技工作者,坚持为农机化事业努力地工作,研制开发了手扶驱动圆盘犁(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友5型耕整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友-90型微型组合半喂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田间直脱收获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农用运输车(获省新产品三等奖),抛秧机,饲料加工机械,石材加工设备,粮食加工设备,水泵系列产品,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设备等等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和机械装备。但是,由于对农机科技创新、农机产品开发生产培训推广扶持政策弱,农机创新手段落后,农机创新缺少资金,试验设备陈旧,农机企业无力开发农机新产品,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结构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福建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主要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重点是:研究开发适用我省丘陵、山区、平原的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种植、收获与烘干的技术与装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化肥深施、农作物保护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水产品保鲜、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装备,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装备,城镇垃圾与废弃物无害处理及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与装备,乡镇企业所需新技术与装备等等。面对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艰苦任务,建议如下:

  1.扶持省农机化研究所。农机化科研属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对省农机化研究所应视同省农科院,继续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使之建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装备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

  2.改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条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因气候条件、地区差异、农艺要求、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开发推广难度大,周期长,工作条件差,自身效益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时,应稳住从事农机创新的科技人员,确保农机科技攻关人员的科研经费和基本工作条件。

  3.加强农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办好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二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机科技人员的分流,搞好农机科技队伍的结构调整;三是引进人才,研制开发重点项目,可从台湾省或日本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四是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农机科技人员到国外研学。

  4.优化农机行业结构,调整农机产品结构。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农机企业研制开发生产实用、先进、成套农机新产品。

  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触发了我国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8]。休闲农业是整合农业与旅游业双重特征和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9]。颜静娴指出,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自主式休闲农业经济和开发式休闲农业经济3个阶段[10]。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潜在消费者消费偏好的转型以及休闲农业开发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逐步向多样化、高端化和创意化方向发展迈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1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11]。

  2.1基地概况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是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土地置换,由河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共建共享,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和设施为依托,涵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农业观光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383hm2,是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基地由农业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3部分组成,首期规划投资约12亿元,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科研力量雄厚、功能全面、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基地从2004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农田基础设施、湖、渠等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控制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会议管理中心等单体工程已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小麦、花生、玉米等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植保制剂研发中心,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精米加工中心等园区产业化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标准化农业试验田也都投入使用。2009年至今,整个基地处于逐步实现由建设阶段向管理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2.2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早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初,就已将3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展示区纳入整个园区的统筹规划之中,并把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进行开发。在基地的3个功能分区中,现代农业展示区面积135.83hm2,总投资约2亿元,分别占基地总面积和总投资额的35.4%和16.7%,比例较大。另外,农业科学试验区和农业科技中间项目试验区2大功能区的部分资源条件也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优势。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面积较大,基本土地费、农业水利系统、电力系统、道路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比例较高;整个基地的物业、绿化、保洁、水电暖等日常能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巨大,而农产品产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周期较长,周转缓慢,回收期长。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特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高科技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2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12]。目前基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与同类别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相比,在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统筹规划、特色体现不突出;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弱化;旅游产品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成体系,潜在消费市场预测和分类不明确;生态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2.3基地休闲农业开发的经营理念定位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与传统休闲农业的不同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具有相当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科技旅游资源,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升华的身心愉悦、田园求知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的求知动机更强烈,潜力巨大,具有比传统休闲农业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3.1主要功能定位。突出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试、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以及培训、科普等主要功能,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餐饮、农业观光体验、会展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

  2.3.2主要经营项目定位。利用丰富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水稻、甘薯、绿豆等农作物资源;珍奇植物园、百花园、药草园、牡丹园、果园、自动花卉温室等植物景观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五色土广场、神农坛等建筑景观资源;种子加工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中试基地等科研设施资源;沙滩、茶香馆、拓展园、生态餐厅、垂钓、果蔬艺术景观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系列产品。主要经营项目定位:散客休闲养生和会展经济。休闲养生涵盖温泉、拓展训练、温室观光等日常休闲度假等内容。会展培训涵盖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各种等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相关展览、节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接待等内容。可以带动的收入项目有住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展培训、散客休闲养生等(图1)。

  2.4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思路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充分利用基地3大功能区特殊优势,以大农业为背景,以基地农业科技大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展示区为主要载体,以温室、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基础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园艺观赏、生态蔬果采摘、农业节庆节事、农业生态体验、沿湖景观等系列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2.4.1度假化。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摆脱城市生活环境,渴望真正走向心灵休憩之地驻足放松,旅游业的发展也早已超越传统的“拍照留影”走马灯式的单纯观看方式。在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休闲农业发展,也可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开发短宿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双休日”旅游产品,提供全新的农业休闲体验,增加休闲农业“夜经济”,开展“夜景观澜”、“闲庭信步”、“特色聚会”等特色休闲项目,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

  2.4.2体验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书中指出,当体验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自愿为体验付费。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中心点是游客体验参与农业景观、农业过程并获得美好感受,体验感受远远超出体验本身。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必须紧跟体验经济的步伐,树立体验营销的科学发展观[13]。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重点,要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受,并使这种美好感受成为唯一,这是休闲农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4.3科技化。充分展示高科技农业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引导游客近距离参观全自动抗旱大棚、气象观测站、防虫防鸟网室、基因库等农业科研辅助设施,深刻了解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以及棉花、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生长趋势并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文明。在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食用菌培育中心等农业产业化旅游,以及绿色蔬果、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旅游。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