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科技范文3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9-11 01:17    文字:【】【】【
摘要:【摘要】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农村报应想方设法做好农业科技报道。要不负使命,抓住科技应用的关键节点,出谋划策,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要有责任心,在新品种新

  【摘要】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农村报应想方设法做好农业科技报道。要不负使命,抓住科技应用的关键节点,出谋划策,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要有责任心,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充当重要推手;要有前瞻性,正确引导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创富。

  地方农村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都相对比较低,要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促进全社会了解农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巩固农业地位有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媒体的工作引导社会关注农业发展和农业问题、农业事件。通过反映问题来引起关注、重视,通过反映问题来解决问题。当前,正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农村报在农业科技领域,有巨大的传播空间,同时肩负重大的传播责任。农业科技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探讨地方农村报在做好农业科技报道方面的方法,有助于涉农媒体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涉农媒体的光荣使命。那么,该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报道?

  为“三农”服务永无止境。对农民的需求,要贴近贴近再贴近。这就是为什么各级别的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团及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培训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原因。地方农村报担负为“三农”服务的职责,当然也应该以这一目标来要求自己。贴近了,才会了解农民需求的关键节点,在关键时刻,发挥媒体的特殊服务功能,提供及时服务。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比重都比较高,达到50%~70%。农村发展,养殖业是重要支柱。但是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如何避险及遇险如何处置,是农村养殖户的烦心事。平时培训指导,都不如关键时刻帮助管用。什么是关键时刻呢?比如养殖业一旦遭遇风险,养殖户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这就是关键时刻了。谁来排忧解难?地方农村报应该当仁不让。四川是生猪生产大省,四川也是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2019年四川生猪出栏4852.6万头,猪肉产量353.4万吨,分别占全国出栏生猪量和猪肉产量的8.9%和8.3%,分别占全球出栏生猪量和猪肉产量约5.3%和4.4%。但在遭受了非洲猪瘟的打击后,四川养殖户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病治病。《四川农村日报》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在科技版推出《养殖专家百问百答》系列报道,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帮助他们在生产恢复期增强信心。同时,报道又及时指导了乡村兽医站的兽医,通过他们为农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养殖专家百问百答》专栏,由于案例丰富详实,方法简便易懂,百余篇文章次年被出版社收入《中国乡村兽医手册》。2021年9月初,正值四川的水稻成熟期。当时部分地区遭遇了连续强降雨。《四川农村日报》科技版的《乡村热线》栏目收到四川省南部县种植户的来电,求助连续暴雨水稻被淹了怎么办?记者立即与当地水稻专家联系,并与专家一同赶往现场近距离了解情况。在现场,专家给出三条急救建议:一是排水至稻穗以下,二是使用无人机清洗,三是施叶面肥。随后《乡村热线》推出报道,让更多种植户掌握了科学应对方法。地方农村报由于非常贴近当地“三农”,农民在农业科技领域一遇到烦心事,当地农村报就会马上感知,并在节骨眼上,推出相关报道,在关键时刻及时解答了农民忧心的问题,彰显农村报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媒体各有使命。地方农村报的使命当然在“三农”。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旋律。地方农村报在这个领域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这就要求地方农村报更加专注该领域,这既是专业要求,也是职责所在。只是了解春夏秋冬农事运作规律是远远不够的,要专注农业科技领域,进而了解农业科技在农业特殊季节的作用,才能胜任。“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农民的期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任,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之一。地方农村报长期在“三农”领域耕耘,使这一平台在农业科技报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在“三农”领域的特殊地位,地方农村报报道的农业科技新闻可信度高,传播效果好,推广效果也更好。在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地方农村报都是重要推动者。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桃树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桃产业技术基础最好,市场也很好,但是人工授粉麻烦,苦了当地种植户。专注果业的记者,密切跟踪四川省农科院相关科研成果,2021年4月17日,《四川农村日报》推出《从“媒人”累瘫,到花儿“自交朋友”》一文,介绍了新品种新技术,让种桃农民不再搞劳动量繁重的人工授粉。这篇报道给了四川种桃果农一个惊喜,打开了一扇脱离人工授粉的“天窗”,为更多果农排忧解难。2021年4月,谷雨刚过,小麦开始灌浆。这个时候,记者专注即将丰收的麦田。《四川农村日报》推出了《打卡麦田》专栏,把四川的优势小麦品种做了全新介绍。报道内容从具体种植户的种植技巧和经历、收获情况,到专家的点评,优缺点分析,再到种植建议,确保农户可以把这些文字转化成能实际操作的工作手册。比如,报道介绍了四川省小麦主产区江油市,绵麦902,川麦93,蜀麦830等新品种已经大面积推广,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种业品种、技术“丰富多彩”,身处其中的农户常会眼花缭乱。而且,品种选好了还要配套好的技术,良种良法缺一不可。这个时候,专注该领域的的专业报道,不可缺少。站在当地农民的角度,带着责任心来做策划,请专家、行家来帮忙,把适合当地,经过验证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时介绍给当地农民。

  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创富,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靠创富。不断创富,农民不断增收,农村小康才能变成现实。整个农村创富有大学问。不是靠一家一户的一味投机取巧,更不是单打独斗的一两次侥幸增收。放眼全球,全国农村的创富大方向是什么?地方农村报应当具有宽阔视野,了解农业领域财富增长的动力源。那要靠什么方法,才能保持增收创富的可持续?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农业科技应用是重要条件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展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地方农村报应当宣传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农业科技不断改变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态,农民依靠农业科技创富增收的故事举不胜举。地方农村报的前瞻性报道方向和态度,有助于农民朋友进一步坚定依靠科技创富增收的信心。通过报道实例,正确引导创富。许多农民渴望增收致富,但是往往没有实例,就不敢干。可信的实例,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需要摸着这些“石头”过河。在农村种植养殖或者加工的创富实例中,地方农村报要更重视其中的技术作用,要侧重报道利用技术获得成功的过程和关键环节,这样可以让农民少做无用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22年3月,《农村大众报》推出《科技让沾化冬枣更脆更甜了》一文,文章介绍,山东滨州市沾化区有30万亩冬枣,2021年沾化全区冬枣总产量达6.1亿斤,销售收入达30亿元,该区副区长李宝玉说“我们的冬枣,越来越甜了。”他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当地农民靠冬枣这一产业,收入大大提高,日子越过越甜;一层含义是,通过采用设施栽培和品种改良等办法,沾化冬枣卖相更好,吃起来更脆更甜。又如《四川农村日报》2022年3月1日推出了《养牛致富他在虎年晒出牛账本》一文,记者深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空洞坳村的一家养牛合作社,和负责人一起算细账,2021年合作社收入200余万元,社员共计分红20多万元。记者实地了解了养殖户的养牛经历:曾经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养殖户几年亏了20多万元;后来,去一家养牛场学习养殖技术,再重新开始,才有了今天。通过该篇报道,实事求是点出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2021年6月11日,《四川农村日报》推出《玉米+大豆一亩地种出两份收益》报道,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带来的效益,也强调了品种搭配,种植模式等不可或缺的配套技术。2022年3月4日,《四川农村日报》刊登了《兴文稻田小龙虾俏销当天直飞南京》一文,在强调小龙虾俏销的同时,更点出了当地专业化育虾苗这一关键技术环节。地方农村报这些报道,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农业技术在创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朋友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才能在创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率更高。

  随着媒体的不断深入发展,地方农村报如何做好农业科技类报道,还要继续探索。尤其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一定会有更多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比如农业技术应用现场直播,高清3D图解等传播手段会不断更新。但是要贴近,要专注,要有前瞻性等原则不变。注重细节,抓住节点,排忧解难,这既是地方农村报搞好农业科技报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他媒体报道“三农”题材的有益参照。有国际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见国际农业经济学家速水和拉坦《农业发展》,商务印书馆出版)。把这种“相互作用”串联起来的最佳“人选”,就是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报道农业科技的地方农村报。

  湖北武汉江夏土地堂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最高峰时期年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曾经“西瓜王,土地堂”名声响当当,土地堂的西甜瓜在各大市场都是抢手货。但受销售、生产成本等种种因素制约,土地堂西瓜王品牌也逐渐没落。然而在今年夏天,土地堂西瓜王又重回武汉西瓜“网红”队列。在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山新村山新林场西瓜试验示范基地,今年的西瓜长势喜人,西瓜大棚内,一棵棵生长旺盛的瓜蔓,顺着绑蔓带爬上一人多高的立架,七八斤的圆西瓜被网兜吊着,如同挂在树上生长。这些“树上”的西瓜一经上市,很快就全部售罄。“这是我们正在试验推广的西瓜吊蔓栽培技术,这样做的话,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西瓜的病虫害,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帮助我们提高西瓜产量。”湖北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佑良介绍说。

  重振重振“土地堂西瓜王”品牌“与地蔓种植的西瓜相比,吊蔓栽培的方法不仅能让西瓜均匀受光,不会有光照的阴阳面,使西瓜外表色泽均匀,口感也更好。”吴佑良介绍,爬地生长的西瓜一亩地一般可以生长500-600株,吊蔓种植密度增加,一亩可以生长1000-1200株,“像大果型的西瓜产量可以从四五千斤提高到近万斤”。吴佑良说:“我们这里的土质适合种西瓜,一直施用有机肥,西瓜口感好,而且成熟期比武汉其他地方的西瓜大约早5天,可以提前抢占市场。”在1990年至2010年间,当地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万亩以上,特别是在2000年至2010年间年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8万亩左右,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瓜。

  吴佑良表示,希望通过种植技术改进和新品种引进,重振土地堂西瓜品牌。比如种植的是秋西瓜,规模化种植后,预计国庆中秋前可上市,届时避开西瓜上市高峰,西瓜品质也更高,价格远高于普通西瓜。公司的基地今年种植了13个大棚的吊蔓西瓜,面积8亩多,有黄宝石、京彩等8个品种,会结合种植的情况、成本等综合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秀品种,重整“土地堂西瓜王”的品牌。“土地堂西瓜王”西甜瓜品牌标准化示范种植发起人、江夏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意成介绍,明年示范种植面积希望达到200亩,计划5年之内,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培育绿色高产西瓜新品种公司为了培育绿色生产的西瓜新品种,一直都在努力寻找、培育种植能手,同时不断推进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为土地堂西、甜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公司先从小规模生产开始,建立了1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瓜农观摩学习带动更多瓜农从传统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帮助瓜农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到理想化程度,从而提高瓜农的种植收益,促进土地堂西瓜产业的提档升级。公司注重突出品牌创新战略和抱团发展,在品种、设施、技术、观念及经营管理模式更新等方面持续进行着实践探索。公司开拓出2个品种筛选试验片,筛选出了适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产的品种;开展种植模式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产的经济化模式;建成了7个西甜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出了一部西甜瓜的种植科教宣传片,同时还设计出了醒目的标识牌和统一的销售包装。不仅如此,公司还不断推进科技落地。公司所在街道以及街道的农业技术部门从周边村落中选拔出有种植意愿的农户16家,市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这些农户种植,而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具体承担西甜瓜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实施和应用,今年春季的土地堂西甜瓜新品种引进试验和大棚保温避雨吊蔓式栽培和水肥一体化试验就设立在了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夏区的土地堂金色土地农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约50亩。

  注重科技推广成果落地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配合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安排农技推广人员深入街村组巡回开展技术推广讲座,采用进村入户到田的方式,零距离现场指导农户。不仅如此,公司还与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市农业学校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培训与标准化种植,让瓜农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更多的瓜农成为种瓜能手。公司在2022年实施了西甜瓜的春季和秋季种植项目,重点帮扶了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落实10亩示范田,在示范田做好西甜瓜新品种的大棚保温、避雨、吊蔓式栽植和品比试验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事季节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将项目推广应用捆绑,实行“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责任、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力求领导包片、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为了保障项目的平稳运行,公司组建了一支由省、市、区、街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项目区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示范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有效推动了全区优质西甜瓜产业的发展。

  吴佑良表示:“西瓜的丰产、高效集成技术,增强了作物的抗逆性,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肥料流失和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的质量,这些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科技示范户也是亲身示范,老百姓看了很认可,认可之后就跟着干。这种身边人的示范效果可以说是好上加好!”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堂西瓜项目区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经测产,项目区西甜瓜春秋两季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500公斤和4000公斤,比2020年增加1000公斤,同比增幅30%以上,项目区增收95万元,每亩平均增收2000元。后期,公司还建设了9个西甜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点,将乌龙泉街长岭和四化两村作为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点,面积共计约150亩,示范推广西甜瓜的避雨保温吊蔓式栽培以及嫁接苗应用、机耕机整、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辐射带动周边街村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土地堂西瓜是江夏区知名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土地堂西甜瓜品质好,名气大,种植能手也还在。只要政府和农业及科技等部门共同呵护,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支持,帮助种植户重拾信心,改变战略,发挥好品牌效应,不用多久,‘西瓜王,土地堂’一定会恢复昔日的辉煌。”江夏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意成满怀信心地说。

  八月的建三江,稻禾摇曳,宛如一片碧海,涌动着丰收的希望。在位于七星农场的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培育优良品种、调试防病虫害配方、攻坚秸秆育肥技术,用科技为粮食丰产丰收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始终以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带动区域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9月25日,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循着的足迹,本刊全媒体记者来到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访了以园区党支部书记秦继芳和园区主任张少波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近距离了解这支在园区中被誉为“智慧芯片”的科研团队。《奋斗》:秦继芳书记您好!我们看到园区分为很多个部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园区科研团队的整体情况以及负责的科研方向吗?

  秦继芳:目前,园区共有科研人员31名,他们主要在试验示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这三个部门开展研究工作。从研究领域上来说,试验示范中心主要负责大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农户增收、农场增效提供技术保障;成果展示中心主要负责果蔬、花卉的品种和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为农场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分析测试中心主要负责全场测土配方施肥、植物营养诊断、谷物品质分析等工作,为加强黑土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奋斗》: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支科研团队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哪些?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秦继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累计推广智能叶龄诊断、侧深施肥、旱平免搅浆、控氮减磷稳钾等实用新技术31项,获得技术专利13项。园区累计承担科研课题750余项,引进优质作物品种(品系)1000多个,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610万亩,在寒地水稻“三化两管”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江地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3100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扎实作为。《奋斗》:据我们了解,园区科研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这样一群年轻人,如何甘愿做北大荒农业科研战线上的耕耘者?秦继芳:科研团队里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而且不畏艰辛,秉承敬业、务实、创新、奋进的园区精神,在农业科研岗位上砥砺前行。

  园区在2004年刚成立时只有一栋小平房,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冬天待在屋里都需要穿着棉袄棉裤,技术人员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完成了一项项科研任务。现在园区的整体条件都“升级”了,但园区党支部还是引导年轻科研人员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我常对科研人员讲,虽然科研工作是枯燥和艰辛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因为衡量现代化农业进步的标志,除了大农机的使用,还有科技力量的进步。现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们研究的很多技术一旦成功,就可能创造极大价值。做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成就感还是很大的,这也是激励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奋斗》:2018年9月25日,来园区考察时,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并对科研人员提出殷切希望。请问张少波主任,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张少波:虽然距离来园区考察已过去了近4年,但对我们科研人员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来到园区,这让我们整个科研团队感到莫大的荣幸。对农业发展如此重视,对农业科研人员如此尊重,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了十足的动力。当听到我们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数百项各类课题时,连声道:“后生可畏,大有希望!”在光谱分析室,我有幸为做了土壤化验演示和介绍,当检测结果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时,走上前仔细地看着屏幕上的测定结果,大约有3秒钟的时间。在观看过后,对我们提出了殷殷嘱托——“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的这一番话,不仅是鼓励,更是对我们科研团队的鞭策。《奋斗》:这几年来,园区在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张少波:来到园区考察,为我们鼓足了干劲,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这几年,围绕人才培养、设备更新、园区建设三大项内容,我们不断发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每年定期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精尖农业技术人才,为科研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制定了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创新。

  最近两年,我们科研团队吸纳了7名新成员,其中有2名是研究生学历。他们年轻、有热情,为我们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础。如今,园区在设备更新上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实验器材全部更新,园区基础设施也提档升级。例如,原来的设备做土壤元素分析一次只能做一种,现在新进的设备一次能分析六七十种,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过去,我们在一些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全国领先,这些年主要在精深研究方面下功夫。

  比如,我们继续围绕秧田叶龄诊断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过去的叶龄诊断技术只针对种到大田里的水稻,如今这项技术在大棚育秧时就开始介入,从水稻出针、分蘖时就开始识别,实现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全覆盖。为确保“黑土地不退化”,近两年园区重点在优化施肥、精准施药、旱平免搅浆等方面开展良田配套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检测保护机制,保护黑土地的耕地质量,目前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100%。从2018年至2021年,七星农场累计生产粮食56亿斤,持续实现粮食增产,这与园区科研团队开展的40余项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奋斗》:多次强调“粮食事关国运民生”。园区科研团队在今后将如何发挥优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垦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张少波: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也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获批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这是我们践行在建三江考察时提出“要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嘱托的成果。带着这份欣喜和荣光,我们将充分发挥环境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现,全力推进建设农业发展样板区,以实际行动推进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垦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排头兵”,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要求,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加强农业技术攻关。在“良种引进、良法配套、良田保护”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开展优质品种引进、生物育种技术等“卡脖子”技术研究。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园区建立种子培育研发基地,在管理区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为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供种质资源,增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同时,多措并举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以耕地地力提升为目标,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控制灌溉模式,持续开展农业“三减”,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农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