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继续向好——《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发布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16 14:51    文字:【】【】【
摘要:(记者 高志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日前在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时指出,每公斤的禽肉比猪肉要节粮1.2公斤,每公斤禽肉的碳排放大概相当于

  (记者 高志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日前在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时指出,每公斤的禽肉比猪肉要节粮1.2公斤,每公斤禽肉的碳排放大概相当于猪肉的一半,既节粮又低碳,所以禽肉替代猪肉是一种趋势,是可以把营养健康、低碳绿色融合到一起的一种肉类消费转型。

  “我们研究注意到,当人均GDP在1-2万美元阶段的时候,世界上主要国家禽肉的消费都呈增长趋势,在达到2万美元以后,基本上禽肉会成为第一大肉类消费的产品。从一些国家发展的进程来看,白肉替代红肉是随着人均收入、人均GDP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梅旭荣告诉记者,这种消费所带来的变化,也意味着从温饱到小康以后的发展,更多的人会关注营养、健康消费的大背景下,白肉的消费增长将是一个趋势。

  在中国的肉类消费,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结构转型期,禽肉消费占比也是在不断提高,这个跟国际上的趋势是相一致的。最显著的变化是从2014年开始,世界范围内2016年禽肉消费超过猪肉,成为第一大肉类消费。全球平均的人均GDP是1.03万美元,美国是在人均GDP(达到)1.82万美元的时候禽肉超过猪肉,在2.6万美元的时候禽肉超过牛肉,也就是白肉成为第一大消费品种,这是世界的趋势,中国是从2014年以来,禽肉的消费从占比20%提高到了去年的27%,去年人均GDP大概1.26万美元,从消费结构上,猪肉消费占比下降。

  中国农业科学院对禽肉“倍增计划”进行了模拟,希望禽肉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1倍,模拟场景一是禽肉总量不变,禽肉产能增加一倍,替代相应的猪肉;模拟场景二是牛羊肉和猪肉都保持不变,禽肉满足肉类消费增长之后,有可能再替代一部分猪肉。在这两种情景下,分别是节粮2786万吨和1474万吨。减少碳排放从7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到307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模拟实验表明,在白肉替代红肉的过程中完全实现了低碳和绿色发展。”梅旭荣很自豪地说。

  “今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将超过去年,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梅旭荣介绍。

  报告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从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剖析了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围绕产业热点,全面研判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及国际粮价上涨等风险挑战。

  梅旭荣介绍说,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事件、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造成全球粮食供应不均衡加剧,粮食安全风险陡增。但中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稻谷、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37万亿斤。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大豆生产降幅明显,棉花和糖料作物产量下降。蔬果供应稳定,热带高价值水果进口增幅明显。

  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局面,但仍需加强防灾减灾能力。报告认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灌溉的普及等,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不断下降,已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03年之后,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下滑态势,近两年受灾率保持在12%以下,成灾率保持在5%以下。报告模拟发现,成灾率比基准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的情景下,三大主粮自给率由94.2%降至89.6%,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分别降为96.8%、87.5%和85.4%。

  随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不断升级,防治策略不断完善,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下降,粮食产量实际损失率不断下降,“十三五”期间,病虫害造成粮食实际产量损失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16%~2.59%。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虫口夺粮”保丰收成效显著。

  此外,报告认为,当前国际粮价上涨虽对饲料粮供给造成一定冲击,但对中国口粮影响较小。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均值分别为99.3%、98.4%、97.4%和16.7%,国内外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联动系数分别为0.15、0.37、0.63和0.92,表明自给率越高,国内外粮食价格的联动性越弱。因此,高水平自给率可以有效对冲国际粮价波动风险。

  “中国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竞争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梅旭荣在报告中指出,近些年,中国三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亿亩左右,油菜籽和花生单产呈小幅增长态势,中国油料作物成本不断上涨,大豆和油菜籽净利润为负,成本收益国际竞争力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油料作物技术效率增速均低于农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不足。油菜籽和花生的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快速提升,经营规模的扩大仍是油料作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大豆规模效应不明显。

  报告除了禽肉消费倍增计划外,还在模型预测基础上探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应对举措。对此,梅旭荣算了一笔账:我国黄淮海、西南、西北三大产区能够实施大豆玉米带动复合种植面积大概是8000万亩,在现有大豆种植面积保持不变的话,现有的水平是复植大豆单产112公斤/亩,清种151公斤/亩,大豆整个产量会增加910万吨,自给率提高6.6个百分点,玉米产量会达到3亿多吨,自给率会达到93%。

  报告还给出另一种情景,就是面积达到8000万亩,大豆、玉米都采用生物育种技术,大豆的面积不管是复种还是单种都有产量的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豆的产量会达到1288万吨,自给率达到25.5%,玉米增产大概1000多万吨,自给率会提高到97%。整体上看,品种的选育开发适宜地带动复合种植模式、农业机具是实行大豆复合种植必要的前提条件。

  “大豆玉米带动复合种植技术在实验模式下已经相对成熟,根据调查的情况,在技术层面,玉米大豆带动复合种植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梅旭荣告诉记者,今年复合种植面积已经有700多万亩。

  报告特别建议,推进大豆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和国际产能的合作。大豆生物育种技术不光要产业化应用,还要加强国际产能的合作,构建稳定的海外来源基地。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