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科技发展的意义十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2-04 15:18    文字:【】【】【
摘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选择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选择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运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域,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种植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资金[2]。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衡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656km2,总人口13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3万多人,辖一个正处级开发区,34个乡镇办事处。耒阳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神农创耒”的美丽传说;是世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等诸多美誉。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就说过:“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9年3月,耒阳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有专家称400m以上的煤矿仅仅只够挖15年,耒阳经济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

  耒阳南邻广东,是湖南省经济战略重点“五区一廊”的南大门[3],是内陆地区主动承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贯穿全境,水陆空交通俱全,到广州、武汉、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时内可以到达,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时经济圈”。

  耒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最低温5.8℃,月平均最高温30℃;日照时间1680h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1337mm,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耒阳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耒阳蔡子池办事处所辖的七岭、大金、上岭和大唐等村,总体规划面积1万亩,欧阳海灌渠贯穿全境,耒水紧邻其侧;园区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塘水库面积500多亩,优质水稻田3000余亩,土壤类型以第四纪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经过人工改良后适合各类亚热带作物生长。园区位于107国道旁,开车从园区出发到耒阳区约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广高铁站20min左右,到遥田机场约30min。丰富的水资源为园区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休闲旅游、储藏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为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是一家集科研、农技培训与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新农村建设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科技园,是耒阳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的典范,是农业科技研发的载体和孵化地,将为耒阳、衡阳乃至湖南甚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同湖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及绍兴农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园区建设年产1000万瓶组培苗的组培大楼和50亩大棚基地,组建专家团队,专门进行科研、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耒水流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使园区范围内荒山秃岭经过整理后,能成功种植各类果树和绿化苗木,实现了荒山变绿、环境变美的目标,为实现把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耒阳 “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低产田改造项目,将园区低洼冷浸田改造成优质农田或扩大为水面,实现了田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了冷浸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农业产业链条式生产经营即: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农副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自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4],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科普走廊,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展望现代农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建设生态餐厅及商务会所,进行商务和会务等接待,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相继建成,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探索出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思路。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确立了科研单位、园区专业人员、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有机结合,不仅利用产学园结合的优势合力推进企业发展,更在推进产学园结合的同时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5],是耒阳由不可再生矿产经济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选择,是实现耒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催化剂,是高新技术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6],对推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38-41.

  [4] 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推动扶贫地区的农业发展,以科技手段降低我国贫困人口的关键就是增进扶贫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带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国外学者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比于国外研究水平,我国国内关于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研究的开展还处于发展阶段。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求更好地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而改善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过低的窘境。

  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立足于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和经济,更要着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基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科技服务宗旨就是绿色协调、可持续地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形式的新农村,就必须着手于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指导下,真正掌握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要领,进而通过发展农业带动贫困地区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现代农业对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帮助农村顺应农业发展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多方面、全面化的,它的建立不仅需要我国政府的引导,更需要科研单位、各大高校、私营集团等多种社会力量的扶持,这恰恰顺应了现代农业多层次、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因此,要想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就需要得到相应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在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农业科技服务宗旨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方向,以满足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方向,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要想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深入发展,就要从源头上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组织领导的宏观建设和微观调度。一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领导应该层次鲜明化,政府可以成立农村贫困地区的市、区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团队,在团队中分别选拔适合的人才,担任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组长、财政负责人、科技服务人员等职位。二是为了推进科技服务,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咨询委员会,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力度和服务水平,不断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更好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

  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技术人员,要想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农业科技服务,就应该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发展配备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政府可以聘请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普及、咨询服务,技术人员需要时刻为农民们进行科技普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会农民最合理最有效的农业知识,让农民少走弯路。技术人员还可以为农民亲自示范农业操作,同时,要注重对农业操作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正确引导农用相关机械化生产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农业操作。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农业科技发展方针,正确带领贫困地区农民向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发展阶段前进。

  为了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支持村屯内设立相关的技术支持窗口以及服务热线,定期发放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倡导村屯定期为农民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实地演练等环节。让农民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意?x,摒弃过去的迂腐,朝着更好的明天迈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国家重点投入支援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是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的升华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发展。只有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主要农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我们也要看到,粮食安全依然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这些重点难点,使科技发展承担着更大地历史责任。

  1.1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发展。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首先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在当前和今后的十几年里,我国人口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预测,人口总量最高峰将达到15亿左右,到那时粮食需求就很大,将达到5.5亿吨;其次是因为耕地面积减少。即便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预示着耕地减少很难避免,粮食安全面临着极大挑战。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仅有2.2~2.3亿吨的现状,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己,必须依靠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发展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更新良种,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1.2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技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将不仅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先要在农业内部挖掘,提高农业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状态,发展生产,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其次,农村二、三产业要利用科技发展来摆脱高资源消耗的状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节本增效,实现收入的增加。

  1.3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离不开科技发展。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破坏。有研究表明,我国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率不足40%,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速了农田内蛇,青蛙,泥鳅等有益生物和有益天敌的消亡,并使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养分失衡,河、湖、库、塘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科技,积极开发低毒、低污染的农药新剂型,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养分的利用率。通过科技发展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而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科技仍然很滞后。此外,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技术也很低,部分动植物病虫害迄今未能根治。这些科技发展的差距,除了因起步较晚以外,还在于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以及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从而严重束缚了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投入。可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财政资金的分配严重偏向非农产业,国家对农业研究的资助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以2005年为例,当时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9%,就远远低于欠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则相差更远。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非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很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经费的增加,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已占农业科技投入的很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就达到了53%。

  2.2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集中于种植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因而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一直定位于粮食增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农业生产结构逐渐转向农副产品、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农产品科研投入尤其是粮食作物的科研投入仍然是农业科研的重点。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通过对农业部所属12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的调查发现,大约有68%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向了农作物研究,仅有18%的科研经费投向了畜产品,14%投向了其他领域。另外,农业科研中还存在着科研定位过于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使得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储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2.3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农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农业个体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状态下,农户对科技的理性选择必然倾向于劳动使用型,而对主流的资本使用型科技产生排斥,这已偏离了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2.4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当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部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获得的大奖也比较少;常规农业科技研究多,对高新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少。农业科研人员受应试教育影响,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收益偏低,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中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奇缺,一些重要学科后继乏人。

  2.5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水平低,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民中。据统计,我国青壮年农民中大学文化程度者约只占1%,中学文化程度者约占30%,小学文化程度者约占30%,还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其次是科技知识少,在我国现有农民中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科技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很差;再次是对科技运用于农业存在着心理障碍,在对待科技以及在运用科技成果时,怕担风险,满足于现状。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主体的农民,离开了他们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切成果就无法落实,无法实现,反过来还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就必须依靠科技发展。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面临的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以及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确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企业投入为补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发展投入体制。首先,政府在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其次,要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大型农业科技型企业应有意识的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业科技研究中去,允许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研究。

  3.2调整农业科技投资结构。首先,提高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比例。随着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在农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与开发科研的结构中,基础科研显得越来越重要。基础科研的储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应用科研和开发科研的发展缺乏后劲。我国政府应把大幅度提高基础科研经费作为投资结构调整的一项目标,应用科研与开发科研则应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其次,在继续保持种植业投资主导地位的同时,增加对畜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科研投入。粮、棉、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它的投资比重高于其他农业产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膳食结构中对畜牧产品有需求增长的趋势,畜牧业投资比重相对偏低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变。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并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以此来实现农业的较大发展。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农业科技的发展要依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科技文化知识面比较宽广、专业知识功底比较深厚、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另外,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广开纳贤门路,发掘和大胆使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5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要重视农民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兴办培训班,并通过广播、电视讲座和印发各类科技资料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把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从长远看要使所有农民都受到良好教育,成为高智能劳动力,近期必须把青年农民、未来农民的教育抓好,培养新型的知识化农民群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通过科技发展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农村发展的新气象、新风尚、新局面,从而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张秀生、张平.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75-209.

  [2]杨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6(10):26-28.

  [4]李贵卿,李海波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与支撑的思考[J].软科学,2006(5):97-9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面临诸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面临市场和资源环境等约束的形势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因此,只有始终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型农民人才的关键素质来培养,把新型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时期,生产效率不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然涉及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这些就要依靠农业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工作来完成,依靠农业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来完成,依靠农业科研院所对新型农民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科教扶贫来完成。

  第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和谐农村文化。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现在,中国多数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基本解决,但是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还远远不足,还必须有一个乡风文明的和谐农村环境,因为富裕不等于文明。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花钱修庙建坟,求神拜佛,挥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环境,创新和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就必须更好落实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文化人”。

  第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因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是涉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党政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型农民的“三农”意识和思想。第一,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三农”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从总体分析,我国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农、为农专业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就业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导向作用。一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分配就业中眼光只盯紧“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乐意从事农业尤其是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这些就足以证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农、为农专业思想,农村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真心为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向农村和农业长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第二,不断改进现实的农民群体的“三农”意识和思想。当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向农民宣讲粮食生产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证明农业可以同样使农民发家致富,使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使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地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加强涉农专业实用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农业学校的系统性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形式的非系统性培训的有机结合,尽快建设起具备农业实用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 转贴于

  中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点和瓶颈,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就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放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都能够具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因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涉农高科技的发源地,是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这次农村发展的大好契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程,适时调整符合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学科设置,培养出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创新针对新型农民的科技职业培训模式,如可结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当前社会用工量较大的制造、建筑、餐饮等二、三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把长期系统教育战略和短期即使培训战术结合起来,既注重具有扎实爱农、为农专业思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又要尽快地提高现实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目前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发展农业或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科技文化捆绑下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时培训和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可以有效解除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与孵化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例,它就是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技术依托,对一批具有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县(市),通过推行科技、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扶持,在每一个示范县(市)集中力量扶持一个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以此推进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些县(市)的区域中,选择一个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目的,以一个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以实验为起点,以重点示范引导、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所在县(市)工业、商业、科技等的和谐发展。此工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高校师生为技术推广的同盟军和坚强后盾,以学校送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农民头脑为主要手段,形成学校与县、乡、村农民的有机互动,实现农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科技支农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变了以往对农业扶贫的输血方式。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教给农民,使他们能够拥有一技之长。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开办职业教育中心等方式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很多省市均开展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等活动,高校应积极参与其中。如浙江省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大学为载体,招收一批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通过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建立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例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就制定了以“校校结对帮扶”及“教师下乡帮教”为主要内容的“双帮”活动计划,每年从城镇及沿川中小学选送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偏远中小学帮教2年,农村偏远中小学定期选派教师到城镇中小学学习。高校应组织并引导中青年教师参与此类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开展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教育、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树立起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又要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利。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存在的封建道德残余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等不良风气,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在大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重视转变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以及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

  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应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活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自身的科研活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应转变科技工作思路,要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主动调整科研方向、结构,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积极开展跨系统、跨产业的合作,参与相关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将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理论问题研究;同济大学与嘉兴市合作开展“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江南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产品加工研究院,目标是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加工科学家队伍。

  高校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分布格局。同时还要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下乡服务的政策环境,对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人员,应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尤其对进入企业或农村的科技推广人员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成绩与晋级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合理地联系起来。

  要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应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全面提供科技服务,解决地方经济和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仅11个新品种面向湖北及周边地区推广1.1亿亩,为农民带来的收入超过10亿元;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县共同推进科技扶贫新模式,每年安排30万元至5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金,目前派出的科研人员已超过2000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约30期,培训乡镇干部和技术骨干约2000人次;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林业学院、中山大学等高校分别开展“服务百村行动”和“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通过科技咨询,实地指导生产、宣传科技知识。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使得高校既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又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的重点任务是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规模、能力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专业设置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对象不仅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的精神。

  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黑龙江省启动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目前首批从农村选拔培养的2157名大学生已毕业,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选派了2343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村务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到2007年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安徽省实施了“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每年从普通高校遴选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为三年。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利用假期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增进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及对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了解。

  对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其中,对于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除在工作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外,还规定,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等政策规定。作为高校应面向学生积极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牢牢把握自身优势。例如,新农村建设与林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山区,林业建设的大部分领域也在山区。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生态与生产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解决处理好林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通过发展林果业、种苗业、花卉业、森林生态旅游等,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发展林业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有效手段。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林业院校,就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发挥我校的科研、教学优势,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又能促进自身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综合效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力争到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我叫××*,在200*年来到××*县农业科技站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一职,主要工作是为广大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近两年,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上级部门特意进行农业科技人材的选拨工作,进驻农村一线,帮助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取得成绩。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朋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我接到入选科技特派员通知的时候,心中不免思绪万千,这次我到农村的身份是科技特派员,干的是科技服务工作,完成的是帮助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我去农村要做的是为农民谋利益的工作,所以我深知这份工作的重担。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力量严重不足与科技服务不到位,这是新形势下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只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农村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对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农村科技服务机制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力量,把科技触角直接延伸到农户;有利于科技人员找到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舞台,形成农业科技工作重点下移,高素质人才聚集农村的新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我深深明白,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意义重大,身为科技特派员重任在肩。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帮助农民更新思想观念,逐步走上信科学、用科学脱贫致富的路子,促进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是科技特派员的义务;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在农村和高校、院所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广农民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引进实施生产开发性项目,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科技特派员的职责;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发挥自身技术特长,培养科技示范户和乡土科技人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科技服务点,完善服务手段,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服务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工作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倾自身所学,当好基层政府的科技参谋,做农民的知心朋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与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切实履行好科技特派员职责。

  (一)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在今年开春的时候,我站就今年的科技下乡工作进行了部署,我站××*名工作人员,带着制作的种子、粮油、经作、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农技等宣传展板,来到农村一线,全面介绍宣传了今年重点推广的优质良种和农牧渔业增产增收新技术,今年,我和站里的同事统一集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多次,发放科技书籍××万多份,印发科技资料××*万份。我们深入各乡镇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进行农业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二)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技培训服务。科技站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今年县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意见,我站在接到这份文件后,站里的领导迅速召开会议,并就专门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站里的同事们结合各自的所学,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工作实际进行研究,我们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在今年××月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今年我站举办科技培训班××*多期,培训人员××*人次,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班,强化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农业技术素质、培育了一批不离村不理土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科学的积极兴趣。

  (三)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技示范服务。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今年我站开展了种粮增收100元、“双百”科技示范活动,实施了农业科技、病虫情报、良种良法三项村入户工程,为各个村的种粮大户、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等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配备了农业科技人员,实行结对挂牌服务,为其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免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

  我站通过科技指导工作,帮助××*村发展苹果种植产业,到目前为止,××*村苹果产业已发展到××*万亩,年产果达××*万公斤,为农民增收××××万元,为使这一产业发挥更大效益,今年,我站积极帮助××*村进行苹果销售工作:一是放活经营。无论集体、个体和私营都可进行果品营销活动,鼓励果农、经纪人及社会团体走出去直销果品,开辟异地销售窗口;二是放活市场。健全县城两大果品交易市场,开办“果市行情”和“空车配货”咨询服务;三是强化管理。设立果商投诉电话,对果品经纪人进行培训,办领资格证件,对果品交易中的违约、合同欺诈行为公正裁决,及时处理。通过有效工作措施帮助××*村成功的卖掉了苹果,共得到××*万元的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

  1、通过转变工作作风,主动出击,切实抓好科技服务。我们利用科技信息网服务平台,参与受理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热线工作,全年共受理乡镇、村屯、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累计接受科技咨询(包括现场和电话)××*人次,科技人员到现场指导××*人次。同时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县内各行业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掌握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动态。

  2、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强化科技管理工作。我站牵头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新计划年度任务;对各级农村基层项目指南,组织科技项目申报、评估评审,编制年度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组织鉴定、验收。共累计下达科技项目××*项,鉴定、验收项目××*项。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职能作用,落实责任,更好地服务我农业生产,我站对科技人员实施了管理办法:

  2、农业科技人员要积极钻研业务,按时参加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是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下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中不乏优秀和辉煌的因子,但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一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也称小农经济意识,典型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乡土意识。传统农民世代以农业为主,农村以至整个中国都有浓厚的乡土性。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土地在农民的心目中更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重的乡土意识使传统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即所谓的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还表现在人们的老乡观念上。不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了老乡、同乡,距离马上可以缩短、关系即刻可以拉紧,显得格外亲近和亲热。因此,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农民的乡土观念成为选择友人、同事、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在这些价值选择中,同乡往往是首选的目标。

  2.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农民,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其结果:一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干活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烧香、修坟、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扩大成果;三是有点成就便沾沾自喜,飘然自得。

  3.重农轻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生活在家庭、家族和自然村落环境中,以土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自然经济,使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很小,对流通商品的依赖性很小。同时,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只有在土地上劳作才能养家糊口;只有安于土地,才被视作正道本分,那些脱离农耕的商人则被视作不务正业。因此,在许多农民的价值观念中存在鄙视商人,甚至鄙视商业行为的情形。

  4.缺乏自律。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也没有自律。办事一般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观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难谈得上。

  5.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共同的利益责权,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小农意识强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传统农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家族而不关心社会。

  6.小绩则满。传统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的村落小圈子中,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冲撞与对比,容易产生一种随遇而安的思想。“三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被农村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它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农民进取心不强,只要有吃有喝有穿,就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收入,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缺乏向命运挑战的开拓精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中存在的小农意识必然会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危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小农意识的危害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力水平的。然而,目前一家一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制的局限性明显,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等,再加上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不能完全作为发展经济的生产资料,而只能作为安身立命的生活资料。也正是因为这种狭小的生产规模,使势单力薄的农民无法影响市场,反而受到变幻莫测的市场的制约。农业进一步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改革现有的农户制为合作制、农场制,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这既是大规模农业生产之需,又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好组织形式,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自由散漫等小农意识使农民处于高度分散的“原子化”状态,合作意识不强,与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农场制、合作制的组织形式格格不入,阻碍着新的组织形式的发展。

  2.阻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科研方面,我国有众多的农业科研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然而,这些技术真正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则相当的困难,导致在我国农业中技术对产品的贡献率很低。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概念,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撑,将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但在现实中,在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下,这些技术在农村不但没有被掌握,就连接受新技术的思想观念也没有,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民拒绝使用新种子,认为风险高。

  3.阻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目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农民增收不明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小农意识的存在。小农意识重农轻商,因循守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虽趋向多样性和合理性,但农民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状态,主要需求层次较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多数农民生产主要目标在相当时期内还是解决自己吃饭问题,获利目标放在较低位置。而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农业结构调整无论是种植项目的改变,还是发展加工业、第三产业,相对于传统习惯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和有一定的风险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现代观念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单纯的资金和物资投入。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进行观念变革,逐步改造小农意识,牢固树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崭新观念。具体来说,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培育四种新观念:

  1、培育市场经济的观念。彻底消除小农意识的经济根源,离不开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村的社会化、商品化。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使民众从“自然纽带”和“人的依赖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小农民”变成从事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大农民”,使民众变自然的支配(“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为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自己的劳动的支配,变自然性的依赖关系为社会性的、全面性的、相互性的依赖关系,使农民由封闭的自然意识向开放的社会意识转变。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奉行的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原则,必然会冲击小农生产者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确立起来的等级、特权、人情、面子等不平等观念和“等、靠、要”的依附思想,确立起竞争、平等、自主等思想观念和意识。因此,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勇敢地面对市场、参与市场,在实践中逐步增强物质观念、竞争观念、知识观念、科技观念。

  2、培育科学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观集中地反映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新理念,既是指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以现代公民意识为支撑的现代意义的发展。因此,要引导农民树立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3、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在自然经济中,个体丧失了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先辈作为家庭的代表,作为经验和技巧的传授者,作为传统的解释者,获得了至高地位。这样家庭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集血缘亲情与社会组织于一体,使得小农意识打上了血缘宗法的印记。“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引导农民懂得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建设新农村就要营造知识至上、人才第一的气氛。充分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振兴农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努力在农村形成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第一,利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抓住了“三农”工作的要害和关键,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才会富裕,乡风才会好转,农民的法律民主意识才会增强。要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首先,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快培育新的农业技术转化主体,推动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农民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走上致富路。今年全国“两会”上陕西省一位代表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陕西农业中最重要的特色产业是苹果。陕西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合苹果生长,但由于农民掌握的相关技术有限,所以并没有产出好苹果。目前,陕西拥有600万亩苹果园,产量能达到600万吨,但因为质量不好,苹果价格很低,最少的一斤只能卖一两毛钱。如果农民掌握了先进技术,产出品质优良的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可以卖几元钱,这种差异就是技术造成的。其次,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水果蔬菜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在畜产品方面,主要是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动物药物使用等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水产品方面,主要是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的限制,原具有的价格优势也就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防疫,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再次,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强作物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研项目的攻关,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中央支农、惠农的力度更大,政策更多、更实。9亿农民将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大的实惠。

  第二,努力推进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较高科技文化素质、较强接受科技信息能力、掌握科学经营管理方法、敢于担风险的且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操作的新型农民,这就迫切要求国家要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上。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而目前农村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特点,即使培养出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回不来、留不住,大多数回乡参加农村经济建设的又学非所用,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从教育入手,必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一是要继续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2007年我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对农村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1.5亿农村孩子可享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1.5亿名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负,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继续享受免费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活费。实现了“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新农村建设呈现欣欣向荣势头。二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突出“实践”特色,培养过硬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要办好各类农业专科学校,改革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好农业技术教育课,增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劳动观念和动手技能。加速乡土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今年两会上张庆成委员经过在四川的深入调研,他发现,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每个月能挣500―600元左右,而经过电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后收入可达1200―1400元左右。他说,这就是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作用。三要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多年影响,我国广大农民享受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今年全国“两会”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要有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否提高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为此,我国正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到农业上就是“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①列宁所处的时代,已经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曙光。他曾指出:“拖拉机是彻底摧毁旧农业和扩大耕地的最重要的工具。”②同志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做过深刻论述。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③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认为农业不仅仅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要科教兴农,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中共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④“两个趋向”思想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对于我们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有人曾把农业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尤其强调农业的机械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通常用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来形容,尤其重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综合不同的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对我国现代农业大致可界定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008年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载体。

  发展现代农业,核心任务是尽快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或者说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只有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自主创新,才能抢占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同志十分关注农业的自主创新问题,早在2003年1月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⑥而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主导品种。如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自主创新,不仅提高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综合能力,也为世界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超级稻的亩产已达到800公斤,这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选育成功的三系杂交转基因抗虫棉,单产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而制种成本却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诸如此类农业生产品种上的创新,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克服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五十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科技在不断创新,那么这些创新也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志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他在2006年2月24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新阶段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同时, 他还指出要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成果的转化,除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必须要使先进实用的技术进村入户,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广先进农机具,尽快把实用的技术组装配套,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可以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不少地方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大范围使用收割机就是一个例证,这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中的劳动者即农民的素质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有重大影响,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工具需要与有着较高科技知识的农民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现代的掌握先进务农技术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所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大专及以上仅占0.6%。由此可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各项工作,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总理在2008年9月30日回答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如何把科技引入农村”时指出:“农村社会的发展,就是要让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村需要科技,需要大批的科技人员。”目前,在中共领导下,我们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推广科技极为重视。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2005年12月3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财政上向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倾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其中包括农业科技投入。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有利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党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改革30年来,农业获得长足发展,这离不开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从根本上说是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新一届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必须利用科技兴农,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巨大作用。只有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④.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N].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224.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9.

  [1]科教兴国战略研究课题组.科技创新与重要战略机遇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