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大科技攻关 助力提升我国旱地农业自主创新水平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6-12 17:28    文字:【】【】【
摘要: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李楠)旱地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常发区,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在1月27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创新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李楠)旱地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常发区,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在1月27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创新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旱地农业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生态屏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主战场,亟需从深度节水和极限节水等方向开展旱地农业科技攻关,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据了解,旱地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提供了全国43%的粮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同时也聚集了80%以上的贫困人口和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在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消除贫困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梅旭荣介绍,“七五”以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旱地农业科技前沿,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山西省、辽宁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等五十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持续开展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先后承担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旱地农业研究项目(课题),完成了全国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旱地农业关键技术与产品及主要类型区旱地农业技术模式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数据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随着旱地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北方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吨粮耗水降低到800多方。农业农村部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干旱缺水地区支持示范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覆盖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节灌、耕作保墒等技术,每年节水技术应用面积(按播种面积)超过4亿亩次。

  梅旭荣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将在旱地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与产品和典型区域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加强旱地农业应用基础研究。针对新时期旱农区粮食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以深度节水和极限节水为主攻方向,揭示旱地海绵田水肥高效“集、蓄、保、用”土壤构型定向培育机制,阐明旱地特色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机理与水肥协同调控途径,优化气候应变型旱地种植制度,实现旱地农田系统生态化重构,进一步完善旱地农业基础理论体系,支撑我国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旱地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提高旱地农田干旱应变能力和水分适应弹性为目标,研究旱地海绵田营造、绿色覆盖抑蒸、水肥协同提效、种养结合和农田系统生态化重构等关键技术,研发抗旱节水作业机具、智慧集雨补灌装备,创新新型多功能抗旱制剂、微生物制剂、生物可降解地膜,研制适应不同旱作类型区土壤蓄水保水和绿色栽培的技术、产品规范与标准。

  三、加强区域技术发展模式的集成应用。围绕新时期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选择适宜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集成应用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聚水保土增效技术模式,提高旱农区综合产能和产品品质,降低水碳足迹和环境负面效应,实现特色旱地作物优质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

  四、加强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应用,加大生物节水品种和技术研发,构建气候智慧型旱地农业系统,提升我国旱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旱地农业智能化。

  五、加快推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布局。加大对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山西寿阳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际合作平台等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球旱作农业开放科研平台建设。提前谋划旱地作物高效用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旱地农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