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中国新闻发布丨发挥科技小院特色 扎实迈向农业强国目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1-25 10:15    文字:【】【】【
摘要: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亲切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建设发展的亲切关怀,对新时代新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亲切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建设发展的亲切关怀,对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广大青年人的殷切希望,饱含深情,催人奋进。

  十年磨一剑。“科技小院”模式诞生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大师生历经15年的探索实践,逐渐让“科技小院”走进多份中央和各部委的文件中,上升为国家行动,搭建起“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助推高素质农民培育,强化乡村智力服务,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真正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一个农家小院、一名或多名研究生、一批科技农民、一些基本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设施、科技试验田和技术示范方,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小院。

  2009年,张福锁教授和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起第一个科技小院。师生们以“实”“思”为宗旨,深入基层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为农民服务,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乡村服务模式,促进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更紧密地结合,推动解决农业领域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他们致力于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小院”的名字,并非中国农大的师生所取,而是由曲周当地农民取的。2009年,初到曲周的农大师生们住在白寨乡一个闲置的农家小院里,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有问题也来找他们。慢慢地,小院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师生们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有一次,一位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不如就把这里叫作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名号就这样诞生了。

  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参与科技小院建设的前两批研究生与导师合影。

  半个世纪前的河北曲周,因地势低洼,旱涝频发,群众饱受土地盐碱之苦。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即后来的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教师响应周恩来总理作出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示,来到这片“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的盐霜之地。住着漏风、漏土、漏雨的土房,喝着苦咸水,吃着用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的“三合面”,他们不负使命,将昔日的“盐碱滩”逐渐变成了“米粮川”。

  2004年,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在导师石元春的建议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推广粮食高产高效技术。2009年,中国农大师生在曲周县白寨乡建起了“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此后十余年里,中国农大师生们用科技小院打破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在科技小院里,流传着一个村民用舌头尝化肥的故事:一位村民曾向这些高材生演示自己如何用“土办法”辨别农药、化肥的真假。只见他取出一小把过磷酸钙,摊在手心里,用食指重重地蘸了一下,紧接着就把手指放进了嘴里。

  这一举动惊呆了在场的师生们,要知道,过磷酸钙是硫酸分解磷矿直接得到的磷肥,如果肥料是假的或者分解不完全,这位村民的舌头可能就保不住了。经询问,原来这些农民因为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又担心被化肥贩子欺骗,就臆想出了这样一种验真伪的方法,他们认为:烧舌头就是真化肥,不烧舌头就是假化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立刻收集了村民们关于化肥的问题,随即对他们展开集中培训。

  此后,师生们手把手、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即时服务,破解农业技术普及“最后一米”的瓶颈。在曲周县,先后有8万余名农民得到培训,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有能力的“土专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接力五十载,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民。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育新模式,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科技小院,研究生们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感悟,深刻体会“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激发了内生动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从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小院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依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同时推动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相互依托,协同发展。

  西槐庄科技小院是产业振兴的范例之一。通州区永乐店镇位于北京远郊,其中的西槐庄村算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庄,因位置偏僻、信息闭塞而长期错失产业发展的方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一片空白。村里多年来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一种传统作物,还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科技小院开始为西槐庄村引进多种作物,实施轮种,同时对种植端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第一轮增值。

  在此基础上,科技小院为西槐庄村的特色农产品设计专属品牌,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客户群体、提高产品销量、延长产业链。“西槐庄园”标识和朗朗上口的宣传语“田园山水美如画,西槐美丽传天下”逐渐传开,极大提高了西槐庄农产品的标志性和商品性。科技小院通过线下团购、线上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多渠道销售村域特色农产品,创新了销售渠道,壮大了顾客群体,从而实现了第二轮增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槐庄村走上了品质农业的转型之路,其自主打造的“西槐庄园”精品蔬菜初步打开了销路,村集体收入增长了230%。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小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汇聚高校、企业、乡村以及政府力量,实施乡村人力资本开发,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面向广大农民培养出大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企业人才和生产经营人才,有效助力了乡村人才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科技小院研究生在驻村期间,联合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作为“火车头”的带动效应,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汇聚精神力量。

  科技小院还将发展农村文化融入研究和示范工作之中,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师生们结合农技推广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指数,促进了邻里和睦、乡村和谐,进而实现了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双赢”。

  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科技小院通过加大对农民环保宣传力度、制定健全的环保和管理制度以及推动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持续助力农村环境治理,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如北京市大兴区小黑垡科技小院主动协调市、区、镇三级部门,对所在村进行环境整治,拆除私搭乱建,设计并印发万余份垃圾分类宣传单,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同时,积极探索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就地利用新模式,助推资源循环利用和乡村环境治理。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已经培养研究生500余名,科技小院也从白寨乡出发,遍布华北,辐射全国。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其中,仅中国农业大学就在全国24个省区市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路,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院士将之总结为“拆了四堵墙,架了四座桥,体现四种品格”: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架起了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桥、师生与群众之间的桥、问题与办法之间的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体现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上下求索、为民造福的品格。小院虽小,却是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小院;小院中有大学问,解决大问题,立志造福“大民生”。

  今后,中国农业大学将不负习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发挥科技小院特色,始终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深入田间一线和产业前沿,围绕现状剖析、规律分析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与农户和产业技术人员一起,用研究成果推动产业发展,以扎实步伐迈向农业强国目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