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推广技术、培训人才中国农业援外助力全球减贫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20 01:45    文字:【】【】【
摘要: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最佳对接领域之一。多年来,中国在努力摆脱自身贫困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最佳对接领域之一。多年来,中国在努力摆脱自身贫困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援助,提供基础设施、农资、技术、粮食等,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农业独立自主发展,以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在马拉维、在布基纳法索、在赞比亚、在尼日利亚、在津巴布韦、在莫桑比克、在巴基斯坦……

  一批批中国农业援外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千村万户,为当地带去中国优良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及产业发展模式。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龟裂的土地化为良田,贫瘠的高原泛起稻浪,穷困的村庄焕发生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当地农业走向现代化。

  迄今,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科技小院体系化建设”的国际研讨会,探索科技小院整建制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首家“科技小院”,为我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3月,为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探索科技小院在非洲发展模式,让科技小院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截至目前,中非科技小院先后为10个非洲国家培养了70多名农学类学生。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肯定中非科技小院的实践育人模式,将其纳入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减贫案例”,并在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年向全球192个国家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来自赞比亚的戴维·穆腾丹戈是中非科技小院首批学生之一。谈及来中国的初衷,戴维列举了一组数据:以玉米种植为例,赞比亚玉米产量长期保持在每公顷1至3吨,而2020年中国玉米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了6吨。“我想了解中国是如何运用农业科技提升粮食产量的,希望学习掌握相关技术,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他说来中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赞比亚的温饱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焦小强至今记得戴维的目标,“非洲还有很多人是吃不饱饭的。”

  2019年,焦小强访问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刚果等国家时发现,非洲的农业生产大多由小农户主导,与中国农村的情况极为相似,土壤条件也不错,但是农民得不到技术或不应用技术,粮食产量不到我国的一半。“科技小院已经形成了一套服务小农户农业生产的模式,而且不要大量资本。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在中国农业大学、世界银行、盖茨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与组织的支持下,设立‘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探索科技小院在非洲发展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得到技术、理解技术、应用技术,从而提升粮食产量、促进非洲农业绿色转型。”

  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期间,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董事局主席、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听了焦小强的报告,专门找焦小强详细询问后感叹:“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智慧,我们非洲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小院。”

  让技术在非洲线月,焦小强作为负责人之一招收了第一批中非科技小院非洲留学生。“小院的非洲留学生基本都是当地农业部门、教育部门或者粮农组织的在职人员,他们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够把非洲国家的农业需求直接带到中国来,同时有针对性地借鉴我们的模式。”

  中非科技小院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培养模式,外国留学生入学后先要进行实践锻炼,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然后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用所学理论指导解决相关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设置了“1+1+1”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国学习上课,要求在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驻扎一个作物生长季,开展实验、尝试支教、体验农村文化等;第二年回到非洲实践中国的经验和模式;第三年来中国进行论文答辩。“只有真正参与整个过程,他们才能掌握技术,了解如何将技术传播给农民,这样他们回国后,才能让技术在非洲真正落地。”焦小强说。

  在9月22日举办的“科技小院体系化建设”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创新司司长马文森博士致辞时表示,作为参与式共同创新和共同学习的孵化器,科技小院旨在弥合“最后一公里”的科学和创新鸿沟,即赋能小农户和价值链参与者,提升其获得创新和服务的能力,从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科技小院成为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促进基层创新的中心,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价值链转型。通过科技小院,我们见证了科学界、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农技推广人员和小农户间的团结协作,为农业农村注入了活力,并确保了农民的福祉。

  对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地区水稻种植大户何塞·吉尔达尔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收获更让他快乐了。“我承包了100多亩稻田,丰收后只需把粮食交给中铁二十局就行,不用为销路发愁。”从最初承包15亩稻田尝到甜头后,何塞·吉尔达尔不断扩大承包规模。

  2017年9月,中铁二十局与中非基金签订了莫桑比克赛赛市赛赛地区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的委托管理协议。该项目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采用“公司+小农户”合作种植模式,中铁二十局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支持,并依照合同收购稻谷。项目生产的大米取名“好味道”,已成为莫桑比克家喻户晓的大米品牌。

  2020年4月,莫桑比克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严重受阻,市场上成品大米价格上涨、运送困难。中铁二十局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将收储的水稻加工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价发放给合作农户,再以现金方式结算收购款项。因为中国企业的存在,在疫情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项目所在地的居民能够吃上米饭。

  疫情尚未结束,洪涝灾害又让莫桑比克陷入被动。自2021年1月23日起,受热带飓风“埃洛伊丝”影响,林波波河水位快速上涨且在高位持久不退,农业项目自流渠闸口被冲毁、多处防洪堤出现险情,如果不及时合拢缺口、重建堤坝,洪水倒灌将严重危及3万亩农田。得知险情后,项目部全体员工立即奔赴现场,制定抢险方案,组织人员设备堵缺口、固堤坝,尽最大努力保护了种植户的农田。

  “这是我第一次种植辣椒,没想到收成这么好!”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帕克帕坦地区农户瓦希德难掩喜悦。瓦希德种植的辣椒将被集中运输到卡拉奇的储存仓库中,然后运往中国,最终加工成郫县豆瓣酱,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厨房。瓦希德是国机工程集团所属中设集团实施“中巴辣椒订单种植、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项目”的签约农户,他的辣椒种子和技术均来自中国。

  2019年4月,北京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国机工程集团与巴基斯坦合作伙伴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2020年,国机集团与四川丽通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巴辣椒订单种植、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项目”协议。项目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即中方以成本价向巴基斯坦农户提供辣椒种子和全程免费技术指导,辣椒收获并制成干辣椒后,所有检验合格的辣椒由中方回购。

  为何要与巴基斯坦合作种辣椒?一方面,我国是辣椒消耗大国但耕地面积有限,每年要大量进口辣椒。四川丽通所在的中国川菜产业城里,大批川菜原辅材料企业扎堆发展,每年需要“吃进”1000余万吨辣椒,而90%以上全都依赖外调;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土地资源丰富,但长久以来农作物种植单一,种植技术落后,单产水平、总产量较低,农民收入偏低。

  凭着中企在巴基斯坦的良好信誉以及全方位的细致服务,项目吸引了20多家农户签约,基地种植面积达到近500英亩。三个月后,辣椒喜获丰收。新的种植季开始时,辣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000英亩。初步统计,当季项目共与200余家农户签约,累计产干椒超5000吨,户均收入较种植其他作物明显提高,并带动逾2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与中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为巴基斯坦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和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中巴经济走廊事务总理特别助理曼苏尔表示,农业合作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新阶段的优先事项,双方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对接优势资源,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两国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合作发展带来的沉甸甸果实。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