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中非科技小院:中国经验的非洲实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11 21:48    文字:【】【】【
摘要:7月中旬正是盛夏,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里一派火热景象,来自科技小院、中国教育研究和扩展系统的学员们聚在一起,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

  7月中旬正是盛夏,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里一派火热景象,来自科技小院、中国教育研究和扩展系统的学员们聚在一起,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简称“国际培训班”)。在众多的中国面孔中,几个非洲朋友格外引人注意,他们是来自非洲多国的留学生,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非科技小院学生。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上,中非学员互动交流

  萨姆是中非科技小院2022级学生,来自马拉维的他非常珍惜在中国学习的机会,“在这里,可以进行充足的覆膜试验,系统了解中国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回国后进行科技推广积累经验。”这次在国际培训班,萨姆听得非常认真。

  萨姆参加的中非科技小院培训项目始于2019年。那一年,正好是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曲周白寨科技小院创建10年。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成员共同创立。2009年,张福锁和团队另一位主要成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将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在白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住在村里废弃旧房改造成的简陋小院里,张福锁团队也给科技小院定了一些规矩,一个是“思”与“实”,即“头顶科技帽,常想心上田”;另一个是四项原则,即为当地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科技小院的效果很快显现。2009年,白寨乡1万亩示范田小麦增产65万公斤,玉米增产110万公斤,农民增收350万元,初战告捷。随后,科技小院的模式逐渐成熟,并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升级。如今,科技小院已经成为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数百家科技小院遍及全国。

  201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世界银行、盖茨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组织机构的支持下,“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正式启动,并在当年迎来首批学生。

  在项目设计之初,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就瞄准了技术推广非常重要的条件——实践。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表示,项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在非洲分享的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得到技术、理解技术、应用技术,对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产生一定影响。

  为此,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把已经在中国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模式,结合非洲留学生实际教学方式加以改造,提出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留学生入学先要进行实践锻炼,从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然后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用所学理论指导解决相关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还设置了“1+1+1”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国学习上课,第二年回到非洲实践中国的经验和模式,第三年再回到中国,进行论文答辩。

  这一项目吸引了众多非洲留学生,来自赞比亚的戴维·穆腾丹戈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中非科技小院的首批学生。戴维的父母都在赞比亚政府部门任职,戴维自小的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然而当戴维走出家门、走向农村时,却看到赞比亚很多农民仍然处于饥饿之中。为此,他毅然放弃了在赞比亚政府部门任职的机会,来到中国,来到河北曲周,他要在这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

  多年后,焦小强仍然记得戴维在面试时说的那句话:“我来中国留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赞比亚的温饱问题。”

  在中国学习期间,戴维和留学生们非常用功,不仅在实验室检测土壤肥力,还与农户交流选种育苗经验,和农业专家探讨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在曲周的土地上,常常会见到黑皮肤的非洲学生和黄皮肤的中国农民共同劳动、深入交流的情景。

  在焦小强看来,这样的实践过程对留学生的成长是必要的。“只有真正参与这个过程,他们才能掌握这些技术,了解如何将技术传播给农民,在他们返回非洲之后,让技术在非洲真正落地。”

  河北曲周,非洲留学生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

  萨图宁来自布基纳法索,作为该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官员,他曾经有一个持续多年的认知——每公顷谷子产量最多两吨,这也是相当长时间内布基纳法索的谷子平均产量。

  当听说中国谷子产量可以超过每公顷6吨时,萨图宁满脸写着惊诧,“我到这里来就是想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农业能够这么发达,能养活那么多人。”

  戴维也有着与萨图宁类似的疑惑。在赞比亚,每公顷1至3吨是玉米的正常产量。而早在2020年,中国玉米每公顷的平均产量就超过了6吨,这让戴维非常好奇,“中国人到底有什么秘诀?”

  萨图宁和戴维的困惑也是大多数初到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学生的共同困惑。对此,焦小强在2019年的非洲之行中深有感触。那一年,焦小强访问了埃塞俄比亚、刚果等多个非洲国家。在那里,他发现很多人都吃不饱饭,作为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学者,他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大多数农民不相信技术,不愿使用技术,也获得不了技术。”

  这也是“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培训突出实践的原因之一,焦小强他们希望让留学生们在田间地头认识到技术的价值,学到怎样推广技术,在回国后让技术真正惠及非洲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为了解答萨图宁的困惑,担任萨图宁导师的焦小强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手把手教萨图宁怎样选品种、选种子、选肥料,怎样去整地,出了苗之后如何建苗……一开始,萨图宁不以为意,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高明之处。当谷子开始抽穗时,地里的谷子长到膝盖,谷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在布基纳法索,谷子长得像中国的高粱,杆比人都高,谷穗排列也杂乱无章。”随后的收获测产也证实了产量达到6.6吨,萨图宁心悦诚服,“我非常感谢曲周的农民耐心地教我这些技术,让我知道谷子在中国到底是怎么种的,这彻底颠覆了我在布基纳法索对种谷子的认知。”

  经过3年多的学习,戴维也找到了让玉米增产的答案:优选高产品种、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加上科学合理的施肥。“在赞比亚,农民们很少及时采取措施补充土壤养分。”于是,中国的玉米增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萨姆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曲周的农民每天都在和科技小院的老师、学生共同研究如何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而这样的景象在马拉维从未出现过。

  掌握了这些增产妙方,留学生们也有样学样地在曲周的土地上耕作、交流,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让一个农民带着一到两个留学生进行技术学习及实践,让他们体会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

  布基纳法索是一个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国家,萨图宁刚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把在中国学到的方法让他的父母和邻居采用,间苗、施肥、灌水、做好病虫害防治……在萨图宁的带领下,中国技术在布基纳法索的一处乡村推广开来。

  焦小强一直关心着自己的这个洋学生,不时询问近况。2022年底,他得到了来自非洲的好消息,“谷子的产量比其他人的翻了一番,中国的技术在布基纳法索实践成功了!”萨图宁激动地告诉他。

  听到好消息,焦小强非常高兴,但是他希望萨图宁能够更进一步,“翻倍对于我们来说太正常了,我希望你能够实现谷子在中国的产量。”焦小强相信,中国的技术完全可以在布基纳法索应用,并达到相同的水平。

  2022年11月2日,马拉维北部地区,彀哇莫村里格外热闹,“中非科技小院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这里揭牌成立,这是在非洲成立的第二家科技小院示范村,稍早前的10月22日,希勒玛尼村科技小院示范村在恩哈塔贝伊区成立。

  科技小院示范村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马拉维驻华大使馆、马拉维农业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示范村也是科技小院在非洲当地落地的重要抓手。

  2022级中非科技小院研究生库瓦里和谢琳分别主持了两个村的揭牌仪式,并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这是科技小院示范村的运作模式,中非科技小院学生和当地农民一起开展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提升农民生产技能,促进农作物增收。示范村针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产量不高、农民收入低及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以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和资源高效为目标。目前,中非科技小院首批留学生已经完成学业回到各自的祖国,其中就包括世界银行2019年从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等国推荐的14名学生,这些学生正在为非洲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初,世界银行非洲区域合作主任西缅·埃胡伊专门致函中国农业大学,对学校“中非科技小院”项目首届学生顺利毕业表示祝贺,并提出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在国际减贫领域加强合作。西缅表示,“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成功表明教育合作是非洲地区提升研究人员数量和质量的关键,他希望继续推进世界银行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发展成为非洲地区可以复制的模式。

  项目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肯定。2021年和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连续向全球推广这种合作模式,称其是在生产一线赋能小农户的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9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布了5张海报,回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其中一张海报的内容就是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的留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学习的场景,配文写道:中国还在农业、卫生和减贫领域开展了一批“小而精”的项目,给伙伴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感。

  下一步,中国农业大学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非洲国家的农业部门以及企业等合作建立更多的科技小院,培养更多愿意在生产一线扎根创业的非洲青年。“希望这种模式在非洲能够遍地开花,为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模式。”谈起未来,焦小强充满期待。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