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山东:科技创新振翼 农业产业高飞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05 22:32    文字:【】【】【
摘要:2013年11月27日,习总书记亲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视察,首次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2021年10月21日,习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省农科院齐黄34大豆示

  2013年11月27日,习总书记亲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视察,首次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2021年10月21日,习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省农科院“齐黄34”大豆示范田并给予充分肯定。十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将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每年召开座谈会重温精神、深化认识,首倡以“翅膀论”作为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截至目前,该院国家级奖励成果、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5项指标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首位。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的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创新立院、人才兴院、转化富院、开放办院、改革活院“五大发展战略”,落实“五大强院行动”,致力“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2020年,该院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上升为总战略,坚持以“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总基调,以“实干兴院”为总要求,系统推进17项综合改革,先后推出70余项具体改革创新举措,搭建起“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多项改革走在全国科研系统前列。

  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源于坚持“世界眼光、中国视野、山东特色”,推进学科改革和团队建设,组建作物科学、园艺科学等八大学科群,打造卓越、优势、特色和新兴四大类97个创新团队和预制菜、农业“双碳”等22个虚拟研究中心,新建经作所、休闲农业所、湿地农业与生态所、茶叶所等研究单位,明确17处地市分院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大数据研究院、乡村人才学院和规划设计院,构建起学科门类全、支撑产业强、协同创新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科研组织方式,首创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农业科技难题,连续两次揭榜230项,经费达2.82亿元。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成立26家科企创新联合体,搭建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科技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该院建立“1+N”人才制度体系,首创“第一所长”“产业研究员”制度,聘任19名院士和24名专家担任“第一所长”,聘任51名企业高管担任“产业研究员”。实施“333”引才工程,实现3年引进300人目标,其中引进国家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等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44名,“双一流”高校博士(后)200余名,全职引进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6名海外高端人才(含2个团队),引进人才实现历史性突破。实施“3237”育才工程,遴选包括3名院士培养人选在内的112名现有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出台首个“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十条意见”。改革岗位聘用制度,推行“大代表作”评价制度,首次实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转化推广人员3支队伍分类评价。在国内率先出台“破四唯”十条意见,10名科研人员成功晋升到高等级岗位。该院赵振东研究员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3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4人。

  据了解,该院通过树立“专家至上”“职工利益至上”理念,将学科首席“组阁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支配权”、科研绩效“分配权”和引进人才“选择权”等下放给团队。出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十条”意见,在全国科研院校中首建专家服务大厅。推出“1+4”财务改革制度,出台山东省第一个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实施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保姆式”服务。

  为了加强自主创新多出成果,山东省农科院把科技翅膀插在产业振兴链条上。围绕“种子、耕地、农机”三大创新关键,实施种业创新五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三大行动和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四大任务,解决山东农业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特色农产品和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7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全省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联合省、市、县农技推广中心,携手打造科研创新试验田、技术推广示范田、产业发展样板田“三田合一”模式,努力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值得赞誉的是,“济麦22”种植面积10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超过3.3亿亩。“鲁丽”累计推广50余万亩,成为我国中早熟苹果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创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齐黄34”先后以亩产353.45公斤、302.6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纪录和盐碱地单产纪录。

  “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山东省农科院打造“舜耕科技”公益服务品牌,把翅膀插在田间地头上。该院组建24个“舜耕科技”服务团,常年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建立“舜耕科技一键帮”App服务平台,实现专家服务不打烊。

  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扶持,把翅膀插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选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四进工作组”,建设“农科讲堂”“农科专家工作室”,构建“省—市—县”三位一体科技脱贫模式。年培训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2万余人次,用科技的力量让农民在脱贫致富路上行稳致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为此,山东省农科院出台了“1+7”成果转化改革制度,建设山东省第一支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经理人队伍,首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明确“721”分配比例,转化收益70%归团队成员,分配到个人的比例高达94%。连续举办三届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107项成果总成交金额达2.74亿元。

  为了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样板,该院选择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全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探索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实现“六率”即科技进步贡献率、新技术到位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两化”即农业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两收入”即帮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等10个方面明显提升。

  近几年,山东省农科院分三批选派挂职人员543人,落地项目597项,争取资金70亿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3处,乡村人才学院分院4处,打造链长工作室、“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等各类载体400余处,其中“科教兴村”示范点100个、链长工作室29个、“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28个、科企创新联合体1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农科专家工作室179处、长期核心示范基地104处、科普教育基地14处。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00余项次,推广作物新品种40多万亩、畜禽新品种40余万头(只/羽),培训乡村人才3万余人次,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涌现出帮助亏损10年茶园扭亏为盈的田丽丽,立志打造脆枣亿元村的王中堂,实现葡萄每亩收入10万元的张庆田,被农民亲切称为“蘑菇首席”的万鲁长,助推镇域肉牛产业收入增长10%的姜富贵,助力正宇兔业年产值增加6000万元、带动892个养殖户实现年增收9万元的刘公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探索形成“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科企创新联合体等10种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单体模式。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把抗盐碱种植摆在重要位置,成立“黄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选派28名科技人员驻点工作,开展黄三角科技大会战,全院参与人数达550余人,落地项目150余项,新审定耐盐碱新品种18个,研发盐碱地配套栽培技术5项。在3.75‰盐碱度、一水未浇情况下,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以亩产460.98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筛选强耐盐大豆新品种,建设2万亩“齐黄34”高产示范方;在盐碱度3‰的土地上,鲜食玉米、花生分别以亩产462.4公斤、312.6公斤创盐碱地玉米花生带状种植高产典型,为山东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