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绿色发展十案例供参考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8-27 12:53    文字:【】【】【
摘要: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自主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共遴选出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近日予以发布推介。 推进

  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自主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共遴选出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近日予以发布推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耕地12.5万公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70万亩。近年来,颍上县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积极推进稻米产业全链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在生产环节上,扎实推进稻米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制定《水稻绿色氮高效碳减排品种评价技术规范》,筛选推广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品种6个。构建“增汇优先、降耗为主、减排为重、循环利用”低碳稻作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30万亩次;集成稻麦轮作土壤碳汇—农田地力—产能品质多目标协同跨越技术,应用面积达150万亩次。培育稻米区域公共品牌1个,认证“颍上大米”等“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阜淮”“国望”等优质稻米品牌市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制定《湿地生态景观稻田建设技术规范》等作物健康栽培、稻麦适度加工等技术规范26项;遴选命名享心园等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二)在加工流通环节上,积极构建稻米产品绿色供应链。全域推广联合收割机前置粉碎作业减损收获技术,水稻收获籽粒损失率降低到1—2%;加大低温低能耗清洁烘干综合生产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及补贴力度,最大限度满足稻谷高质量及时烘干入库的需要;推广糙米微缝灭酶增香、精准柔性分层碾磨等技术,使稻米碾磨度降低到9%以下;推广稻米“低温存储”技术,使大米“黄金赏味期”延长到60天以上。推广“粮超”“直供”“网上粮仓”等营销新模式,完善县、乡、村电商物流网络,培育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5家。搭建颍上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全县80余个稻米企业品牌产品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三)在产业链布局上,全面推进稻米产业集聚循环发展。聚焦现代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发展等5大任务,建设加工集群培育、物流商贸提升等10大工程,融合生产、加工等6大环节,创建了以稻米为主导产业的颍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产业园实现总产值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8:50.7:32.5。以产业循环式生产发展为核心,建设“地下管道+智能配肥+精准灌溉”稻田水肥(沼液)一体化绿色生产基地3.5万亩、苕稻鸭萍鹅等“稻田+N”新型农作模式30.5万亩;以企业循环式组合发展为核心,加大稻米加工副产品高效增值利用项目奖补力度,开发了米乳饮料、碎米高蛋白粉等高值新产品,提升了稻米加工增值能力。

  (一)科技支撑更为稳固。颍上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颍上县积极推进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构建,组建现代生态稻米产业化联合体3家,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65%,稻米订单生产比重达75%以上。

  (三)产业发展趋于融合。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市场+龙头+基地”“市场+龙头+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融合、多功能聚合”现代稻米生态产业化发展格局。

  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5万亩,生猪存栏6.5万头。近年来,桐乡市围绕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聚焦化肥农药源头减量、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农田退水末端治理等三个关键环节,全链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一)守好源头责任田。依托“肥药两制”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行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体系建设,集成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按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沼液还田等生态模式,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推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的闭环管理,对全市280家农业主体实现主体追溯和过程追溯,189家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进行红、黄、绿码三色动态管理,加强肥药数字化管控。

  (二)打通资源循环链。巩固全国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建设成果,强化秸秆多元化利用区域布局,培育龙头利用主体,健全“合作社+企业”的市场化收储运体系,提升农作物秸秆离田高值利用。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为原则,以点扩面,利用两步纤维化技术,将蔬菜尾菜、废弃果树枝条和畜禽粪便等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拓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构建政府引导、主体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废弃包装物回收体系,统一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

  (三)筑牢末端防护堤。以“生态沟渠”和“生态沟渠+”的形式,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和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全域推进农田退水治理。围绕“健康土壤、健康生产、健康生活”的理念,启动全国县域首个“健康土壤行动”,创新推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建立耕地质量用地养地责任制。全市布设121个耕地质量常规监测点和6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建立2个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和1个地方性监测点,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一)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建立水稻化肥和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11个、示范面积2.2万亩,年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17万吨、商品有机肥7800吨,2020年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1267吨、农药76.8吨。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19%,离田利用率达43.6%,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达98%,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农田环境质量提升。建立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8条、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3个,累计治理农田面积1.2万亩,总氮和总磷分别下降10%和30%以上。

  崇明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区以上海1/5的陆域面积,供给了上海1/3的地产农产品。目前,全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8.30万亩、蔬菜保护区面积9.54万亩,拥有规模化生猪养殖场9个、奶牛场3个,水产养殖总面积5.38万亩。

  (一)以全域管控为抓手,优化绿色发展环境。制定负面行为清单。崇明制定了国内首份绿色农业发展负面行为清单,确定农业生产的生态评价指标标准,清退落后产能和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源头封闭管控。建立“1个总仓+16个涉农乡镇门店”的绿色农资供应体系,实现绿色投入品实名制供应、一站式服务、全过程溯源、全域化管控。实施土地精细管理。推进整村制农村土地归并整合,建立GIS农业地理信息监管系统,引导土地从“规范有序”向“规模高效”转变,实现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

  (二)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创新使用“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种植模式,逐步推动“两无化”生产从水稻向蔬菜、林果等领域拓展。鼓励探索“稻鱼”“稻虾鳖”等立体种养模式,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构建生态循环体系。实施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利用,构建“全粪+秸秆”新型生态循环链,建立蔬菜杂草类废弃物回收处置“基地+村”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统一收运、智能堆肥、就近利用。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组建崇明生态农业科创中心理事会,引入专家技术团队,落地建设“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崇明实验站”“崇明农业科技小院”“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崇明分中心”等平台,开展农业科创项目应用型研究。

  (三)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激发现代农业活力。引培重大农业项目。持续深化全球农业招商,引进国际高水平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制定出台花卉产业扶持政策,围绕打造特色花卉研发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放大“后花卉博览会时代”溢出效应。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探索“5G+智慧农业”,推进数字农场建设。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崇明试验站,打造“数字模型”。持续推动“机器换人”,建设蔬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基地和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加快智慧农机融合应用。

  (一)农业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崇明区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比重达91.8%;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100%。

  (二)智慧农业建设成效突出。农业智慧化、科技化管控水平不断提升,形成全区农业“一张网”“一张图”。

  (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2019—2020年连续两年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前列,农业绿色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坝上地区,属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播种总面积168.4万亩,肉类总产量4.5万吨,奶产量2.5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农业总产值67.6亿元。近年来,围场县紧紧抓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点、重点、创新点,坚持精准发力,强弱项、补短板,有效推动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建立5个农药减量增效量化示范基地,1万亩马铃薯和1万亩胡萝卜化肥负增长示范区,每年免费发放水溶肥11.7吨,有机肥17000吨。建立监测预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量化示范基地、果菜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推广使用安全环保高效低毒农药和先进植保机械。

  (二)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利用行动。大力推广标准地膜、降解膜和半全膜覆盖等旱作综合农业技术,建立19个旧膜回收点、2个废旧地膜加工厂,通过地膜多次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等方式,解决废旧地膜污染问题。

  (三)实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积极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连续5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秸秆打捆直燃高效锅炉”和“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安装”三大项目,开展秸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及“收储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建设秸秆收储运网点12处。

  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带动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年化肥用量减少100吨以上。绿色防控示范区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废旧地膜专业化回收网点覆盖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田残膜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成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推广示范田3万亩,堆肥还田面积6500亩、沼液还田面积2000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形成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模式。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倚伏牛山脉,东瞰黄淮平原,以丘陵、平原地形为主,耕地面积54万亩,是生猪奶牛养殖大县。近年来,宝丰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思路,聚焦粪污综合利用,创新种养结合模式,全面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

  (一)强化政策引导,明确激励约束基点。编制印发《宝丰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方案》,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绿色生产方式。在河南省率先出台《宝丰县农业产业负面行为清单》,明确区域内限制类、禁止类农业产业目录,划定农业绿色发展约束“底线”。与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导。

  (二)创新发展模式,扩大种养结合试点。在全国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以100—200亩耕地为一个单元,配套建设一个占地2-3亩(含粪水发酵池等设施)一次出栏1000头生猪的育肥生产线头,养殖粪便发酵处理后就地利用于农田。种养结合实行2-3年后,中低产田地力水平可提升1-2个等级,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0—30%。

  (三)建立服务体系,打通粪肥还田堵点。依据规模化养殖企业产生的粪污量、土壤消纳能力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科学规划粪污还田地域和面积。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政府+养殖主体+服务组织+种植主体”有机衔接的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综合服务体系。公开遴选14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由服务组织链接养殖和种植主体,开展粪肥施用全过程专业化服务。成立技术服务小组,设立22个监测点,建立还田信息台账,对粪肥质量、土壤理化指标长期跟踪监测。

  (四)聚合资源要素,解决贷款融资难点。通过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农业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整合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财政资金,设立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农业绿色发展。

  (一)产地环境明显改善。宝丰县种养循环覆盖面积近2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亩均达15%以上,化肥用量亩均减少10%以上,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遏制长期使用化肥带来的耕地退化问题。

  (二)废弃物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完善配套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提高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推进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

  (三)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总数达到33个,宝丰梨、小米醋、羊肚菌、花生、大球盖菇等一大批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夷陵区位于长江西陵峡畔,全区总面积3439平万公里,人口约60万人。现有柑橘面积32万亩,茶叶面积2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3万亩,生猪年出栏约百万头。近年来,夷陵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生态种养,加强生态管护,强化技术支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一)坚持生态种养,筑牢绿色生产体系。聚焦生态健康养殖,调优养殖结构,推广“养殖示范村+生态养殖场(户)+粪污收集转运合作社+有机肥生产企业”模式。大力推动柑橘、茶叶绿色化种植,完成柑橘“三改”面积8275亩、茶叶6860亩。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粮油高效种植技术,完成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示范项目5686亩,全年水稻绿色生产、稻油轮作、稻鳅共作示范面积达10500亩。

  (二)坚持生态管护,筑牢绿色质量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监测网络,设立病虫害、土壤、气象等监测点329个。强化监测队伍建设,严格开展生产基地日常巡查,通过轮训提升监测水平,累计巡查生产主体123家次。积极开展茶叶种植质量安全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等行动。开展长江休禁渔执法行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坚持生态科创,筑牢绿色技术体系。创新技术推动治理修复,推广“配方肥+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施用石灰”“喷施叶面阻控剂”等模式,全区14035.16亩安全利用类受污染耕地得到有效治理。构筑绿色防控屏障,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按照“谁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成农膜回收网点54个,确定农膜回收企业16家,设置兽药农药回收点149处、专用回收桶129个。

  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机制不断健全,利用率达96.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土地治理成效突显,全区14035.16亩安全利用类受污染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农产品质量达标率为100%,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77个。

  新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以山区丘陵为主,境内生态优良,发展脐橙历史悠久,现有脐橙种植面积50万亩。近年来,新宁县建立脐橙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构建脐橙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通过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带动全县8万亩脐橙达到生态种植,促进了脐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依托农民合作社,在黄龙镇的三星村、羊坪村建立脐橙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创新构建集“监控预警+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于一体的脐橙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一)监控预警。建立完善脐橙病虫发生动态预测预报观察监测点,建立1个大实蝇成虫羽化监测点、3个木虱监测点。定点、定树、定人,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趋势。

  (二)生态控制。通过山顶戴帽绿化、果园主干道种植高大绿化树种、支道种植防护篱等措施,营造适合脐橙绿色发展的生态防护林系统,促进脐橙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降低果园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脐橙病虫害天敌繁殖,减少病虫害。

  (三)生物防治。按每株脐橙1袋(>1000只)释放捕食螨等柑橘害虫天敌,捕食害虫;橙园生态养殖家禽,减少橙园杂草及虫源基数;应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制剂印楝素、除虫菊素、阿维菌素、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控制脐橙病虫害。

  (四)理化诱控。应用太阳能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风蝶、天牛、金龟子、尺蠖、潜叶蛾等害虫成虫,一般单灯控害面积为30—50亩。利用脐橙害虫对颜色的偏嗜性原理,采用诱虫黄板控制蚜虫、木虱、粉虱等害虫,采用诱虫蓝板控制脐橙蓟马;每亩果园悬挂诱虫色板20—25张。合理使用性诱剂诱捕和色诱剂诱杀害虫。

  (五)科学用药。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农药施用备案制度。掌握防治关键时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采用“一喷三省”增效减量精准施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初步构建脐橙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广应用模式和政策服务体系,示范与推广应用区内的脐橙主要病虫害防控效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危害损失率由10%调减到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优质果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亩均增产3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2020—2021年,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

  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耕地面积183万亩,是粮食生产大县和畜禽养殖大县,年产作物秸秆115万吨、畜禽粪便200万吨。近年来,诸城市政府全域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建立起畜禽粪污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

  果树枝条、废弃食用菌棒等粉碎后堆沤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图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通过完善政府、企业、养殖户、种植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了以专业化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一)主体双向小循环模式。重点处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在大型规模场建设秸秆粪肥混合发酵设备生产有机肥,发展种养循环。在养殖专业户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安装厌氧发酵装置,生产沼肥用于周边农田,实现养殖主体和消纳地之间就近双向循环。

  (二)区域多向中循环模式。依托专业化公司重点处理中小规模分散养殖户产生的畜禽粪污。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全市建设8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每个中心能收集周边10—15公里范围内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域。通过发酵生产有机肥,年可处理畜禽粪便90万吨,生产有机肥30万吨,服务农田180万亩。

  (三)全域立体大循环模式。在“主体双向小循环”和“区域多向中循环”模式基础上,诸城市政府通过搭建畜禽粪污收储运信息采集平台和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实时掌控各镇街畜禽粪污收储运信息及耕地土壤养分需求信息,及时调配资源,统筹种养业布局,形成了规模场与散养户全覆盖、粪肥处理与种植基地对接、农牧良性循环的“三大模式”,实现了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全域统筹发展。

  通过整市推进试点工程,2021年完成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面积10万亩,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96%。建成集中处理中心8处、沼气工程136处、生态循环种养基地262个,630家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泰和县地处赣中南吉泰盆地腹部,农业资源丰富,是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泰和县以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主动融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铸造农业绿色品牌,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道路。

  (一)依托资源立品牌。围绕农业绿色品牌建设,立足当地优势农业资源,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泰兴大米、泰和乌鸡、泰和肉牛、泰和湖羊、井冈蜜柚、蜀口茶叶、竹篙薯等特色品牌。全县规划建立“三带四区”,即优质大米产业示范带、优质果茶产业示范带、特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带,泰和乌鸡保种及商品乌鸡养殖示范区、泰和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大品种”蔬菜种植示范区。

  (二)严把质量铸品牌。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推广应用节肥、节药、节能等绿色生产技术。依托中科院千烟洲院士工作站,建立一批“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依托江西省“1+2”智慧系统,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纳入追溯管理。

  (三)政策激励强品牌。县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4000万元,出台土地使用、土地流转、财政贴息、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产业龙头。出台“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励政策,对获得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分别奖励1万元、1.5万元、3万元。

  (四)开拓市场推品牌。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农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开展绿色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扩大农业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设立品牌专柜和专店等,开辟绿色品牌农产品市场直营通道。据统计,2021年全县绿色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值2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3%。

  种养结合和多模式生态农业加快发展。2021年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2%和1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绿色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全县拥有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7个,涵盖了泰和乌鸡(蛋)、泰和肉牛和优质稻、水产品等“大而优”的支柱产业,以及泰和竹篙薯、泰和灵芝、泰和桑果等“小而美”的地方特色产业。2021年全县农民从绿色品牌农产品经营中人均增收1215元。

  万荣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0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水果面积50万余亩。近年来,万荣县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以水果、香菇、粮食、蔬菜、畜禽等十大绿色产业集群为支撑,创新绿色农业“六大体系”建设模式,探索“果—畜—肥”“果—菌—肥”等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努力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闯出新路。

  (一)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体系。采取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推广应用的方式,编制苹果绿色技术和高新管理技术手册,实施苹果反光膜脱铝技术应用项目,建成2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示范基地,2万亩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获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二)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坚持政策撬动、项目拉动、企业带动、全民发动,发布红富士地方生产标准,出台苹果、樱桃等绿色防控地方标准8个;建成全县农产品综检中心,“6+50”现代精品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区,出口水果认证基地5.7万亩,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三)健全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文、农旅、农工三产融合模式,万荣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3.41亿元。建成水果冷藏库123家,快递预处理中心2个。承办“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和第六届山西果博会,举办5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

  (四)健全绿色农业经营体系。开展农资监管、市场主体培育、互联网+农业等三大行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892个,建成248家农村“益农信息社”和电商网点,年营业额达到3亿元,被评为十大互联网标杆县。

  (五)健全绿色农业政策体系。采取政策结合项目、经营主体联合农户共享举措,出台老果园改造、新品种奖补、反光膜回收利用等绿色农业补贴政策,完成老果园间伐3万亩,推广水果新品种1.5万亩,回收香菇废旧菌棒2000万棒。

  (六)健全绿色农业数字体系。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结合,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数字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处理系统,建成智慧果园6个、病虫害预警监测站6个、土壤墒情监测站6个、农业物联网点3个。

  2020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90.7%,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3%。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农园通是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委托中农富通长三角规划所打造的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公众号会每日推送适合长三角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优质专家和服务,以及重大政策和南京农业园区相关资讯。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