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现代农业新技术十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8-24 00:17    文字:【】【】【
摘要: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研发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本文运用实证方法来验证这种关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董晓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黄钢等[2]指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姜鑫[3]对速水-拉坦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通过农业技术变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宋磊等[4]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明显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宋燕平等[5]利用实证分析了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指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产出效益成正比,农民的素质与农业技术的扩散关系密切,我国农民素质低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李录堂等[6]探讨了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郑林[7]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翟虎渠[8]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应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根本转变。鉴于农业技术创新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过程。下面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农业技术创新程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假定农业技术创新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越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说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程度。假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

  本文将用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F(X)。其中Y为农业现代化指标,X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国总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1986~2008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及1985~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均为产出指标。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并未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IPC大类的分类统计表中的A01类(农林牧渔)的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指标(ZL)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指标。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单一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违科学性原则,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选取人均粮食产量(LS)、人均肉蛋奶产量(XQ)、农村人均纯收入(CSR)、森林覆盖率(FGL)和自然灾害成灾率(CZL)5个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其中生产层面通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蛋奶产量两个指标反映;生活层面通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反映;而生态层面通过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

  人均粮食产量(LS):是指全国总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粟及薯类和豆类的产量。人均粮食产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产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离不开肉蛋奶的消费,因此该指标也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CSR):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获得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将农村居民纯收入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指数,用P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FGL):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灾害成灾率(CZL):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若该指标是负向指标,则指标值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差,越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为了消除趋势影响,将所有指标取对数,分别表示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从图1趋势来看,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LNLS、LNXQ、LNSR、LNCZL、LNFGL与农业技术创新指标LNZL之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平稳趋势,需要用单位根检验法来确定它们的平稳性。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85~2007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农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5组数据的第一行均显示似然比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第一种假设不成立,即存在协整关系。从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成立,即有一个协整关系。

  该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兰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而LNXQ与LNZL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因果关系。

  实证结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灾害成灾率是个负向指标,LNZL是LNC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说较高的自然灾害成灾率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良种质资源、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等途径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励其购买优质良种和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而LNFGL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扩散。③LNXQ与LNZL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态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生活和生态两个方面表现。第三,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措施:第一,加大研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力度,开发适合中国特色发展阶段的实用技术,尽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建立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共同利益的纽带,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

  [1] 董晓亮,周玉芝,王英宾.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黄钢,李颖,王玲,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农业技术创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继亮.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栾敬东.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录堂,薛继亮.我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5-19.

  [7] 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J].中国农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根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我们认为,现代农业是具有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科学管理和经营体系,资源高效利用,高经济效益,与环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商品型农业产业。对现代农业而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并且,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使之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抓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展农区土地生产力培养、节水高效农业、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检测、主要农产品和生物质能源及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强主导品种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形成以农业科研专家为技术源泉,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对农业资源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的市场连接。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创业农场原有的农机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旱田播种主要以国产小型为主,几乎没有大型、进口精量播种机,因此保证不了播种的均匀度,收获机械也以小型收割机为主,主要以冬收为主,导致耕地不能黑色越冬,作物产量低,种植户效益差,旱田农业年年恶性循环。水田生产在智能浸种、大棚精密播种、大棚卷帘通风等方面的新技术应用少,水田生产科技含量低,产量低、效益差。

  2012年农场领导高度重视农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按照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原则,借助国家加大农机更新补贴力度的机遇,积极动员有机户更新和发展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全年投资1.1亿元,其中利用国家补贴资金1305万元,农场补贴资金703万元,有机户自筹8992万元,更新推广先进农业机械1323台套,其中为保证水稻生产的顺利完成,推广引进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设备7套、高性能插秧机123台、水稻大棚电动播种器100台、大棚电动覆土器25台、大棚卷帘器800套、进口撒肥机25台。为完成17万亩玉米播种任务,农场购进进口马斯奇奥精量播种机17台,组合重耙11台,大型起垄机5台。与前进生物质发电厂合作租用大马力拖拉机26台,为保证秋收任务,购买15台凯斯6130大型玉米收割机,购买佳联-6水稻收割机35台并全部配备后驱动,购买水稻自走割晒机48台,水稻拾禾器33台,旱田1404拖拉机23台,旱田大犁25台,卫星导航5台,这些农机新农机具的推广引进,在今年春播、秋收等特殊的生产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证春播作物全部播在高产期,秋收作物全部颗粒归仓,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户的效益,由于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大幅推广和应用,全年实现节本增效8500万元。

  2012年农场确立建设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的目标,针对机械力量薄弱环节制定了全年农机更新工作计划,并在具体运行做到五个到位,保证新机具的推广。

  一是领导责任到位。农场与管理区签订责任状,根据管理区的实际需要更新农机具的具体数量,将更新推广新机械计划数量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并将完成情况与管理区目标考核挂钩,为加快机械更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政策宣传到位。农场采取广播、电视、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宣传先进农机具和国家补贴的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并通过冬训的形式促进有机户对先进农机具观念和认识提高。

  三是资金扶持到位。对于想购买农机具又没有资金的用户,农场通过银行协调对购机户进行贷款,由农场提供担保,管理区进行统一管理,为购买机械用户贷款5000万元,保证新机具推广到位。

  四是保障支持到位。为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作用,提高作业质量,农场出台政策,要求各管理区优先安排大马力机车和先进机具作业,统一结算作业费。

  五是跟踪服务到位。在新机具作业季节,农机科与农机售后服务人员昼夜跟踪服务,通过对驾驶员进行耐心培训,指导正确使用维护新机械,保证新机械发挥最大效率。

  2012年在新机具推广工作中,全年共召开新机具演示会7次,包括马斯奇奥玉米播种机作业现场会、高性能插秧机插秧现场会、玉米打茬机现场会、水稻智能浸种催芽现场会、水稻电动播种机和覆土机作业现场会、进口收割机收割现场会等,让有机户直观感觉到各种新机具的性能优势,同时也认识到新旧农机具的优缺点,增强有机户更新农机具的积极性。用以点带面、现场演示的方法,促进农机具更新。通过组织农机驾驶员进行技能竞赛、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田间现场比武等多种形式来提高驾驶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对农机驾驶员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了农机人员的业务素质。

  2012年通过加大服务力度,强化管理水平,实现新农机具“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作业、统一结算”的“四个统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新机械的工作效率。各管理区建立农机服务队,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在机车发生故障时,及时与维修服务人员联系,确保及时排除故障,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服务。农场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对各类型的机械提出具体的验收标准,不达标的不准作业,坚持田间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做到优机、优质、优价,全面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保证种植户的利益。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全面提升农场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单产,为农户增加效益。

  现代化新技术是农业种植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现代化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新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的根本出路。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不足等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本区农业种植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出路就是发展现代化新技术。

  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为保证农业种植生产效益,有必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新技术。一些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对新技术和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发展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只有水资源充足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才能保证农业高产。而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面临缺水和技术不足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和水资源可供量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总体短缺的同时,农业灌溉高耗水的状况应该改善,同时还要推广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保证当地粮食生产,就必须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化新技术,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用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目前,现代化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视化技术、光技术生物技术。其中,生物技术又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这些技术措施满足农业种植生产需要,需要把握技术要点,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种植生产的监测与控制,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有利于农业种植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共享,为提高施肥、管理水平提供信息资料与参考。同时,数据库系统还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方法和意见,能帮助农民解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能感知外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监测,掌握周围环境是否满足农业种植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为农业种植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视化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种植的监测与管理,发现不足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光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生产之中,满足作物生长的光条件需要。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新组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

  3.1 节水效益。某地区2011年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后,加强增效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亩均灌溉用水量大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相应减少,农业种植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实施后,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年总节水109万m3,根据水权转换办法,配置给其它灌溉面积,每立方米按0.071元计算,年节水效益7.74万元。

  3.2 增产增收效益。由于项目区内实施现代化新技术,提高作物灌水的保证率,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业和经济作物,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据估算:枣树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8元/kg计,年增效益24万元。葡萄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5.6元/kg计,年增效益33.6万元。啤酒花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75kg,价格以4.6元/kg计,年增效益31.1万元。辣椒滴灌亩均增产95kg,价格以3.40元/kg计,年增效益38.3万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亩均增产粮食55kg,价格以2元/kg计,年增效益 3.3万元。现代化新技术项目区年均增产增收效益共计159.4万元,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3.3 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后,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比较,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按每亩地每年节省1个人工计算,现代化新技术实施后,年节省人工0.5万个,每个工日按50元计算,年节省人工费用25.05万元。节地效益,现代化新技术还可以节省田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可节地5‰,节地20.05亩,节地效益6.26万元,现代化新技术总经济净效益110.73万元,社会及生态效益良好。

  总之,农业种植生产中,通过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不仅能促进农作物有效生长,还能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现代化新技术应用,并加强管理,提高农业种植生产人员综合素质,让现代化新技术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生长增产和增值。

  [1]苏慧侠.探究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N植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7),109-110

  [2]代双梅,孙运选.试论农业机械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乡村科技,2016(7),73-75

  技术创新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利于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各种不利条件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各部门之间进行自由流动,从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物性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将技术创新作为主要实现路径之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工作,需要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全面考虑多种因素,选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推进。实践中,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政府主导型模式、农户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农业科技项目区模式、多元化合作创新模式等。综合比较这些模式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并结合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应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

  农业技术创新包含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推广机构等多种主要参与主体。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是指农业技术创新的多种参与主体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协同互动、有机耦合,从而形成技术创新强大的整体合力和推进效应的一种开放式模式(如图1所示)。对于该模式的含义,需要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各级政府虽然也是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之一,但是它需要在中间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要“大包大揽”,从事技术创新的所有工作和活动,而是指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优势,在其中发挥统筹协调和指挥等作用,以便于多种主体在行动上能实现协同,保持创新步伐的基本一致性。

  2.该模式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同互动,并不否定农户、企业等技术需求者的独立地位。也就是说,该模式虽然是政府主导型,但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尤其是供求规律。即充分遵循上文所讲的市场需求导向路线,充分了解农民、企业等最终使用者的市场需求,从而在需求的引导下,发挥政府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二是综合运用各种作用手段。即不能仅仅采用行政手段,而是要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的多种方式,引导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多方行为的协同互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多个参与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1]。

  4.多方协同互动的核心在于通力合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主体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是无论存在哪些主体,无论谁起主导作用,关键问题在于合作。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所需的人、财、物资源投入上的合作以及创新计划和决策上的合作[2]159。

  5.在具体实施模式的选择上,应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在政府主导、多方互动的总体模式下,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合作模式。在具体模式的选取上,不同主体的取向和偏好也不尽相同,如: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多数高等院校倾向于技术成果的直接转让,而很多企业则倾向于长期性的合作开发。因此,在具体模式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各主体之间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以从属或支配的角色出现[2]162。

  该模式构建的重心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强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二是突出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性。对于这两大重心的构建依据,主要体现在:

  1.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典型的公共和准公共性。公共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条件下,这些物品是无法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必须由政府这种公共部门承担必要的责任和投入。其次,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知识外溢性。它不仅对农业自身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出于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考虑,政府应当给予适度支持。回顾世界农业发展史,这些理论已经多次被美国、日本等农业现代化成功推进的实践所证明。对此,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评价道:“作为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基础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由公共支持的农业教育与研究体系(该体系在生物科学和技术进步方面尤其重要)的发展。”[3]298他们所说的“公共支持”实际上就是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

  2.政府主导技术创新可以发挥与市场诱导创新相同的资源配置效应。林毅夫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一省的水稻面积规模是决定该省农科院将资源分配到水稻科研上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该省杂交水稻采用率的重要因素。这个结果与格里克斯―施莫克勒、希克斯―速水―拉坦等市场需求诱导创新假说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虽然当时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公共机构从事的,在创新决策上也存在很高程度的政府干预,但是对水稻研究资源的分配以及杂交种子的扩散是合乎经济理性的[4]24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政府依据资源禀赋结构特点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诱导技术创新基本相同的资源配置效应,能够促进丰裕要素对稀缺要素的替代[5]。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容易启动农业技术创新。相对于企业、农民等其他市场主体主导的技术创新而言,政府主导模式更容易启动技术创新。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缓解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缺点。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尤其是部分重大科技项目,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般的市场主体根本无法承受。而政府通过集中手上的财力、物力以及掌握的有利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农民、企业等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参与者”,其行为决策是理性的。在对新技术获利预期的追求下,他们有参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是在技术创新的行为上,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如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等[6],这有可能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创新。而政府主导模式对于减少技术创新的信息成本、降低创新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相对于农民和企业来说,政府承担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要更强一些。

  4.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发挥政府和其他主体(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协同互动的重要作用政府主导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主体的排斥,相反,更需要其他私人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对此,速水佑次郎等在对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研究中指出:“在生物科学领域强调公共部门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私人部门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不重要。相反,在美国和日本,改进农业机械和设备以及为化肥和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提供更有效技术的农业供给厂商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私人部门研究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公共部门的研究和培训计划的支持。”[3]298此外,众多研究表明,只有在各主体协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顺畅的合作,才能有效保证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源的投入和高效配置以及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这既是由国际农业技术创新领域的实践与发展趋势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农业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所决定的[2]60。但是就实际操作情况看,农业技术创新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主体之间各自为战,甚至出现很多矛盾和纷争,无法形成创新的整体效应和合力,从而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推进。因此,应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多方互动模式,理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

  1.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手段。在我们构建的这一模式中,政府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力量。因此,应首先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作用手段等问题加以明确。总的来讲,政府应在农业技术创新中扮演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质主要提供者和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三种角色。其发挥协调作用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宏观调控。即通过制定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从宏观角度对其他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指导、规范、支持或约束。二是资助诱导。即政府可以通过资助项目的形式,要求各主体进行协同,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主体能够相互合作,按照项目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三是分工协作。即政府可以运用各种强有力的手段,对不同主体的任务进行指导性分工,使他们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1]。如对于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应主要由政府资助的公共研究或推广机构完成;对于商业性较强的项目,可直接由营利性的社会机构来完成。

  2.探索丰富多样的协同互动方式。我国多种创新主体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协同互动方式,如“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方式、“科研―开发―推广”联合攻关方式、基地建设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的互动方式、“科、工、贸”一体化方式等等。但当前,还应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方式上进行重点探索。(1)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以利益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形成某种联盟或独立实体,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信息获取等活动以及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农业技术创新方式。该方式目前运用较为成熟,对于农业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积极性、成果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2)农业科技园作为一个科技型经济实体,它具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类似的研究能力,又是技术的直接转化部门,能够较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对新技术进行投资研发[7],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多种主体的协同互动。但就目前科技园的运行情况看,由于体制的原因,科技园受政府干预较多,不能完全以企业的身份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对农业科技园进行技术创新的拉动并不强,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3.构建顺畅的需求传导机制。技术创新的各参与主体只有在市场真实需求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协同互动,实现技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但在我国目前层级复杂的公共科研体制和多种主体参与的情况下,如何使农民、企业等技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顺畅地表达出来,并适时、有效地传导至各个主体,是一个十分关键但是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借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我国广泛分布的农技推广人员收集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整理各种新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经验和教训,并适时地逐级向上反馈,最终形成健全的需求传导机制。因此,当前应在完善以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为主要体系的同时,加快建设多种社会推广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扩大农技推广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对象。

  4.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为常见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其中任何一种风险的产生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失败。而对于多方协同互动的技术创新模式来说,一旦某项风险出现,就可能直接损害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导致互动链条出现断裂。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促进模式的顺畅运行非常重要。目前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信息指导,建立包含政策法规、技术交流、科技统计、技术咨询等信息在内的统一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发展技术创新保险,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投保,将风险进行适当转嫁;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经纪人等。

  [1]戴思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1).

  [2]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3]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朱广其.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问题,1997,(4).

  [6]赵家凤,朱广其.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J].乡镇经济,1999,(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呈现出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脚步,我国必须进行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可行性策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逐渐提上了日程,如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入到现代的农业技术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研究者通常将农业划分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不同形态。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之间产生的。我国的传统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传统农业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因地制宜,从当时的技术水平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当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时,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抵御来自工业社会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我国将近300a的滞后。中华民国以后是现代农业的开始,但现代农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算起的。

  耕地的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在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行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要以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前提[1]。

  精耕细作体系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内涵的一种概括,它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适应当地农业模式的方法进行种植,从而得到最大的产量。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是由某些农业组织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联合建立而成的。这些机构之间是互相促进、联系的关系,它们一起在为农业技术的创新工作做出努力。

  农业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受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

  在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时,要区分不同地区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环境,我国的传统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农业技术包含了该民族对当地社会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高度理解,因此在进行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时,应该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一次良好的传承。我国的独特国情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统农业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因此,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是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根本。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想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必须使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成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数值,而不能继续停留在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层次上。

  1964年,舒尔茨提出了传统农业改造理论。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十分悠久,从客观角度来看,农业领域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来改善。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就是要以农业技术的创新为核心,通过改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步建立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根据我国的农业技术现状和农村的经济情况,建立一种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转变。我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内涵。要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对传统农业技术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进行改造,通过这种小幅度的技术创新,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作者:成连香 吴述云 杨晓晖 彭杨 邹前锋 胡柏森 单位:江西省赣县江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 江西省赣县田村镇人民政府 江西省赣县农业和粮食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动性,同时,转化劳动者的技能;科技创新加速了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资料的物化,使生产工具更加便捷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劳动对象的效能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科学更先进;科技创新还可以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经营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使单位农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改善,劳动强度减轻,并节约了能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农业科技体制不断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下大力气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农业科技基础和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总产达到57121万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科技产业化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管理逐步规范,科研与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科研单位自身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可行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4]。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方面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出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其产生的主要的原因。

  (1)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不多,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4]。这又归结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不是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于农业科研中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结果就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

  (2)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如果太高,他们也会消极对待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此外,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耕种的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

  (3)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核心是全面落实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指示精神,把农业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借鉴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当前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既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成本最佳。

  (3)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既坚持推广我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又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形成适应各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向综合化迈进。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林草业、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以及挖掘生产潜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高产、优质、多抗和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要与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不断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农业的领域。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了农业知识经济领域的扩展。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生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

  (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主导21世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相互渗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而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个支柱产业。

  (4)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持久性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体系,能围绕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再生潜力,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

  (5)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愈来愈频繁,协作攻关的项目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式能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且技术交流和新技术转让将会更加制度化,将建立起更加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体系[6]。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确保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各级科技三项经费的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政策应确保落实,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总量[7]。再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应向具有研发能力的优势机构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导向,引导研发机构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确立“人才强农”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8],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利用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利用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中等农业教育要重点扶持农村急需而又薄弱的中、初等专业技术教育项目;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业技术人才。

  (3)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及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支撑,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的高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8]。同时要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是科技走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组织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途径、提高农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企业和龙头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科技园区的概念开始出现并进入实践。194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了建立大学研究园的设想,1951年该校规划和建设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形成了政府、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逐步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设计和制造中心,即世界闻名的“硅谷”。60年代以后,建立科技园区的理念和模式逐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开始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探索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

  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又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和高新技术示范的窗口随着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应运而生。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而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农业科技园区开始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末,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从国家层面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2001年3月,评审和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所大学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4月,又评审和认定北京理工大学等21所大学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在这43个大学科技园中,其中26个位于部级高新区内,2家部分在国家高新区内。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布署》制订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山东寿光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又批准了宁波慈溪等15个农业科技园区为第二批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至此,我国又有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中,东部地区12个,占33%,中部地区11个,占30%,西部地区13个,占37%。2006年,我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个,其中部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第3期贺贵柏:试论新阶段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意义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600多个,省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地区(市)、县(区)四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体系。目前,全国已建立了65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十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受到了地方政府、科技界、农业界、企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赞许和欢迎。可以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以构建现代新型的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转化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多功能农业产业开发基地。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与开发的有效结合,进而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新途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特别是西部地区,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培育和壮大特色高效优势产业,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差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转化的平台。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解决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从而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应以农业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为主。西部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探索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建立起符合园区实际和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模式。特别是建立起“技术引进+技术示范(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可以有效地增强农业科技园区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能力、引进能力、应用能力、转化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技术的产业支撑能力,从而增强园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实践证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需要。

  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特征和需求,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服务企业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园区伙伴联盟等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园区在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及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9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新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和善经营的农村新型人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培养新型人才,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既是现代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与应用的平台,又是现代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基地。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针对园区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农村人才市场的新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训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人才培训职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而增强园区新型农民的创业增收和致富能力。

  现代农业是开放性的农业。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又逐步成为我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实验区和示范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滞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不够。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应了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面对新阶段农业对外开放的需求,园区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注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参与自主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千方百计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1] 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4―37.

  [2] 陈阜,王强.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7―53.

  [3] 张晓玲.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19―21.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机技术推广所面临的形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机推广工作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农机推广工作只有适应新情况下的发展要求,并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和改革创新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所以,要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就必须要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农机技术推广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机推广体系做为我国政府鼓励促进农民使用先进农机技术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启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机技术推广把农业机械化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的促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在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方面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机技术的推广发展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所以,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要努力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地方上的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经费匮乏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推广工作的发展。随着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强,不过投入到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资金却很是缺乏。相关项目的工作开展很困难,也对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方上观念的不重视还造成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资金被挪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的不足。

  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大多采取宣传示范的方式,而且其推广内容也大多集中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服务上。不过这样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必将会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由投入型增长逐渐转变为效益型增长,而农业生产机械化将是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技术保障。所以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然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必须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于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在地方政府中不受重视,经费缺乏。所以在地方基层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存在着人员不足、老龄化严重和素质偏低等问题,而在一线工作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和发展水平。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广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机技术推广的效果。

  经费投入的不足自然会导致很多地方推广部门在工作时缺少检测设备与仪器等硬件,再加上很多设备都已经老化且陈旧落后等原因,已经严重影响到相关工作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正可以带动很多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所以,技术装备的缺乏必将影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长远的发展。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的投入,从思想观念上重视起来,要努力改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条件与环境,这样才能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国把农业现代化做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十分广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部门必须要转变观念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也不应该还是只关注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要向产前和产后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领域推进,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为了有效的促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应该与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加强联系,以促使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最终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就是要重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其次就是要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条件,以充实和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水平。要加强管理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的重要力量。它对促进新技术和新机具有效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的机械化以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最终实现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1]郭春华.论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0):56-56.

  [2]陈时生,梁桂.论农机技术推广与发展现代农业[J].吉林农业C版,2010(11):162-163.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进步。本文通过农业从业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的分析,达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就当前农业发展方向来看,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缺乏技术性的指导,这就导致农业发展速度迟缓,间接性的挫伤了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发展都是依靠自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对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技术存在抵触的心理。我国大部分农业发展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比如经济、政治等。农业从业者没有完全的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贫困落后的山区,根本就没有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意识。当然,现在的大部分农业从业者专业文化水平整体较为低下,专业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足。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在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让农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能让广大农业从业者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提高重视度,加大宣传力度,让农业从业者意识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农业从业者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政府应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宣传,给农业从业者带来好的收入,稳定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宣传工作,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多种宣传方法和宣传途径。例如:电视主题宣传、广播主题宣传、报纸主题宣传、网络主题宣传等等。针对广大农业从业者,举办宣传活动,例如:专题宣传讲座、专题宣传指导活动等。目的就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推广重视度,从而培养农业从业者自行宣传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技术推广机构,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纵观农业发展史,它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的。农业技术也在改革过程中彰显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缩减农业投资的成本,提高农业的产量,实现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根据农业发展中,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联系技术推广部门,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不仅在大城市建立农业推广体系,也要在城乡地区甚至偏远山区建立农业推广体系。针对农业从业者,在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注重对农业从业者的农业技术问题提供解答服务。政府财政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农业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政府财政部门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设施和体系,激发农业从业者的劳作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在宣传技术推广和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重视农业专业推广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宣传。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宣传的力度和推广的深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度,更好的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惑。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广进程中,顺应时代信息发展潮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建立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解惑平台。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平台建立。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力度,建立专题网站,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平台,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答农业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推广过程中,从农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推广的方法,达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首页〖天辰娱乐注册〗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